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598164
大小:31.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18
《肖培东:对《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的简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肖培东:对《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的简评【点击进入名师肖培东专栏,阅读更多内容!】《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课文所举语言现象中,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并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观点3.培养“一字不肯放松”肖培东:对《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的简评【点击进入名师肖培东专栏,阅读更多内容!】《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课文所举语言现象中,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并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
2、表达观点3.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体会汉语言的魅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过程与方法1.老师引导、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体会文中的相关评论。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观点,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教学互动。教学方法设问导入法,语言描绘情景再现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ppt幻灯片)《咬文嚼字》杂志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同学们都很熟悉。它有哪些含义呢?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说说。同学回答,师生可共同评点。然后展示课件。《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
3、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云:“过度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师引导入课题:我们在课件看到,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而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目叫《咬文嚼字》的文章,看看在作者的笔下,“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内涵!二、走进文本1.整体把握课文指定三位同学分别快速默读课文1至5段;6、7段;第8段。同时思考“讲了什么内容”。其他同学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5分钟后,老师引导同学依照
4、课文回答。明确:一至五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六、七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使诗意旨丰富蕴藉;误用易生流弊,形成“套板效应”。第八段小结全文。指出读者应从文章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运用文字应持有严谨态度,养成潜心琢磨的好习惯。2.教师总结作者对不同语言实例进行咀嚼,领悟到了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感情,从而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老师举起《咬文嚼字》杂志,这本杂志就是本着这一精神,来纠正我们生活中语言误用问题的。3.
5、实例分析从课文所举的语言实例入手,通过情景再现,来启发同学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教师设问,并建议同学依照课文回答(1)开篇援引了一个怎样的例句?如何做了修改?生答:郭《屈原》剧本里婵娟骂宋玉的话:“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在一位演员建议下,将“是”该为“这”(教师板书)(2)改得怎样?谁认为改得好?生答:改得好。郭沫若先生。(3)那朱光潜先生怎么说?沉默了一阵,有同学说:朱先生引用《水浒传》事例指出,这是一般民众骂人的话,是古已有之的句式。师肯定同学的回答:答得好!作者虽未明言,但从文中得
6、知,他也认同这种修改。且将这两种句式进行了甄别,(4)那有何结论?生依课文作答:“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感情。”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感情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5)同学们体验到了这两种句式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了吗?有同学可能会率尔作答:“体验到了!”(6)师可追问,不用课文上的话,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多数同学会沉默。此时老师可启发学生:我们不能老是将他人的结论就当作自己的体验,文学语言的意味,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细加体会,才能真正
7、获得。还是请出两位同学,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就这两种句式造几个句子,给我们来个情景再现式的现场表演,让我们从身边的语言现象中体会作者的分析吧。同学们开始学习造句,老师可示意安静,请同学甲说,同学乙听。甲用手指乙:“你是坏家伙!”“你是爱搬弄是非的的人!“你是小人!”同学乙反应一般。当甲指乙斩截有力地“骂”出“你这坏家伙!”“你这爱搬弄是非的的人!“你这小人!”时,乙同学脸色恐怕都会变了。若在课外,乙同学大约会发作了。老师要及时引导分析总结: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甲乙两同学的情绪变化?我可注意到了:甲“
8、骂”得洋洋得意、痛快淋漓,乙听得灰头土脸、垂头丧气。如同学从别人的表演中仍体会不深的话,下面可以同桌为单位,相互模拟一番。注意,用词尽量文明一些。同学们情绪定然高涨,教室里会是一片指斥声:“你是(这)臭虫!”“你是(这)忘恩负义之人!”“你是(这)无赖!”……师可示意安静。(7)老师问:现在体会到了两种句式的区别了吗?生会齐声回答:体会到了。(8)有怎样区别?生答:“你这什么”骂人过瘾,能更大程度表现说话人的憎恶。老师归结:说得好!这就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改动一字,情感悬殊。如我们细加体会,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