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540014
大小:39.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17
《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马红娟内容提要:当我们看到学生们用小推车拉着沉甸甸的书包走向学校时,我们提出了“要减轻学生负担。”“减负”这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已经提了许多年,连江总书记都明确提出“现在一些学生负担很重,结果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文件也发了一个又一个,然后效果总不见佳。要达到在语文教学中既“减负”又“提质”,首先得认清减负与提质的关系。减负与提质是互为目的、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减时间之负、减心理之负来达到这个目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必要的措
2、施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在我们进行减负提质的工作中,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否则,还是不能真正做到在语文教学中既“减负”又“提质”。关键词:语文教学减负提质语文作为一门独特的基础学科,它的工具性和人为性高度统一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语文教学如何进一步化改革,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又不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甚至在减负的同时实行提质,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是一致的,即减负与提质互为目的,互为前提,互为手段,相辅相成,和谐发展。只要认识到这一
3、点,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达到既减负又提质的目标。一、减负与提质的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有人认为,减负意味着就减质,减负如果要不减质便有一定的难度,而既要减负又要提质更是难上加难;但也有人认为减负与提质并不矛盾,虽然要做到既减负又提质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我们正视现实,转变观念,群策群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我认为:减负与提质是互为目的、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一)减负不能减质。就教学而言,减负不是最终目的。事实上,做任何事,都必须有一定的负担,没有负担,松松垮垮是干
4、不成任何事的。况且对人而言,人大多是有惰性的,外界不给他适当的甚至足够的压力,他就不会有动力。这就好比是一支弹簧,它本身不会产生动力,而当外界给它一定的压力时,它便产生了相应的动力,压力越大,动力也越大。当然这个压力有一定的范围值,当压力过大,超过了弹簧所能承受的最大值时,弹簧就会变形。其实,我们对学生的压力也是如此,要有一个适当的度,既要有给压力,但又不能是过大的压力。我们这么多年为什么总是呼喊“减负”,就是因为我们所给学生的压力太大太重了,超过了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不但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
5、影响了真正的教学质量。当然我们所说的“学生压力”不仅仅是教师施加的压力,它是来自多方面的。有来自教师的,是因为教师本身承受着竞争的巨大压力,为了应对这种压力,教师除了把压力转嫁于学生之外的确也无良策;有来自家庭的,是因为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个好的前途。从上可以看出,加重学生负担的原因错综复杂,减负也的确不易。第二是关于教育质量。何为质量,正确的理解应是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质量往往局限在智育或者说极大部分集中在智育。就以我们的中考为
6、例,考试科目为六科,总分690分,其中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为660分,体育为30分,其他若在音乐、美术、劳技方面有特别专长的可适当加分,但必须通过特长考试,能加分的不到1%。这显然说明我们在中考选拔中的所谓的质量仍极大部分集中在智育,对体、美、劳则极少涉及,而对德育更是“无暇顾及”,当然这里面有许多操作层面上的问题,难度的确很大。减负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众所周知,现在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不是一般的重,书包都是鼓鼓的,不少都大过孩子的身子,好像一个小小的蜗牛背着一个大大的壳,看着都觉得很可怜,为了减
7、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减负势在必行。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各科教师都使出了十八般“武艺”,试卷,练习,雪片一样向学生飞过来,语文生字要多复习,语文课文要多背诵,古诗,词语也是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大谈减负,是不是就放弃了这些方面的教学要求,当然不是,因此“减负”不能误导学生,“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减掉了学生没有必要的重复练习和无谓的抄写,减掉对学生没有太大意义的学业垃圾,从而教师要多动些脑筋,该减则减,该留的也要留。比如,我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把学生分类,按照学习基础的标准把学生分成四类:一类是学习成绩很好
8、,又比较聪明好学的学生;一类是学习很努力,但成绩却很一般的学生;另一类是学习成绩不好,但相对聪明却不努力的学生;最后一类是既不聪明又不努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我给他们布置作业或者制定要求时,都是不一样的。我根据他们的能力特点布置相应的作业。例如:第一类学生,基础知识一般不写,但要做足量的习题,这样才能锻炼他们的思维。第二类学生基础知识只写一遍,习题适量,这样的学生因为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