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以《渌水亭杂识》为例谈纳兰文及佛思之关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渌水亭杂识》为例谈纳兰文及佛思之关联【摘要】纳兰性德的生活环境,民族传统,个人经历等等使其逐渐得到佛学的浸染,而其本身的性格和作品也体现了佛学的基本思想,所以我们可以容易地看到佛学对纳兰的深远影响。纳兰重视佛学学习,读了不少佛教典籍,其用三四年时间编成的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佛学、音乐、文学等知识,其中佛学更是渗透进了这些学问的方方面面,可见纳兰性德对于佛学的了解与参悟。本文主要将以《渌水亭杂识》中所包含的佛学思想的具体文本出发来谈纳兰的文与佛思的关系。【关键词】纳兰性德;渌水亭杂
2、识;佛学思想;关系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正黄旗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遍观纳兰性德的诸多著作,我们都可以明显地看到其中的佛学印迹,可见纳兰性德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因此我们这里将从佛思在《渌水亭杂识》文本中的体现为切入点,在对纳兰词研究比较成熟的基础之上,我们联系两者的共通之处,阐释佛思对纳兰创作的影响,并兼而考察佛学在纳兰心中的地位。6因为寒疾错过殿试之后,纳兰有了三年的时间在家中交朋会友,随意读书。于是披经览史、海阔高谈之余,他将自己的所见所得,所闻所想随手记录在纸上,所以《杂识》属
3、于随笔记录,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历史、诗词、音乐、佛法仙道、社会生活等等各个领域。其中《杂识》的第一部分,便是北京城中的古寺碑刻、故物旧闻。而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之中载有众多的佛寺的资料,如京郊的红螺山大明寺、呼奴山白云观,还有京城里的千佛寺、药王庙、龙华寺、资福寺等,或纪历史、或考碑刻、或谈风俗、或述异闻,成为今人研究北京佛教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可见他对这些寺庙进行过详细的考察,没有浓厚的兴趣是不会注意这些方外之闻的。在《渌水亭杂识》中,关于佛老有几乎整整一卷,记载最多的是关于所读之《楞严经》。只不过那
4、时候的纳兰心情尚且开朗,相较于佛理,所关心的更多都是诸如天元、地元、十种仙、十二类生,以及传奇中的剑仙等等,更像是一个年轻人,热衷于那些奇而又幻的故事。若说要纳兰真心地去感悟佛法中参透人生的智慧,则还需要等到数年之后。《渌水亭杂识》中载有与佛学有关条目二十五条,对佛教经义、掌故、流派等知之甚详,颇有见解,足见其造诣。其卷四中说:“三教中皆有义理,皆有实用,皆有人物。……若不读其书,不知其道,唯恃一家之说,冲口乱骂,只自见其孤陋耳。”这些议论表达了纳兰性德对佛教的充分重视和肯定,体现了纳兰个人学问渊博
5、,6修养高深,思想深刻,这使他能避免有些人那种对佛教的不理解和偏激看法,认识到佛教学说的合理性和精妙性。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卷四中说:“儒道在汉为谶讳所杂,在宋为二氏所杂。杂谶纬者粗而易破,杂二氏者细而难知。苟不深穷二氏之说,则昔人所杂者,必受其瞒,开口被笑。”之后,他说:“大抵一家人相聚,只说得一家话,自许英杰,不自知孤陋也。读书贵多贵细,学问贵广贵实。”这里所说的“书”,显然包括佛教之书;这里所说的“学问”,也显然包括佛教的学问。纳兰性德反对“只说得一家话”,认为那是“孤陋”的表现,因此,他
6、主张儒、道、佛三家的书都要细读,三家的学问都要有。正因他主张“深穷二氏之说”,主张读佛家之书,研佛家之学,并付诸实践,身体力行。《杂识》中一些类似于散笔的散论中还体现了纳兰的诗词观,也具有以佛论作的倾向。例如《杂识》卷四云:“唐人诗意不在题中,亦不在诗中者,故高远有味。虽作咏物诗,亦意有寄托,不作死句。”①句中所云“死句”就是佛教用语,洞山守初禅师云:“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6②禅家以为合理路,有意义的句子为死句,不合理路,没有意义的句子为活句,从而教人不可执着于语言本身,以明了佛性
7、的不可解说。纳兰用以借喻无言外之意的呆板之作。还有一些观点,字面上虽无佛理,但内在里却和佛学有着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纳兰性德对佛教有深入地了解是由于他阅读了很多佛家经典著作,这在他的《渌水亭杂识》中有很多明证,《杂识》中涉及到佛教的各个方面。《渌水亭杂识》卷四云:“人世事,释典无不言之。”这里所说的“释典”,显然不仅指一两部。因为,“人世事”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绝非三五部释典所能尽言。又云:“《楞严》翻译在武后时,千年以来,皆被台家拉去作一心三观。万历中年,僧交光始发明根性宗趣,暗室一灯矣
8、。”《渌水亭杂识》卷三云:“释典言,毒龙目光及人,其人即死。又言,以龙心念力,故水即沛然,则不在乎取水以成雨也”。纳兰性德似乎特别偏爱《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他谈的最多的就是此经,在《渌水亭杂识》中反复提到。本文已多引到,这里不再列举。这从侧面表现了他对佛教的浓厚兴趣和高度重视,使他对佛教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虽然佛学思想是纳兰人生观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并不代表纳兰的佛学素养已至臻上乘。青原惟信禅师曾把禅悟分成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