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487829
大小:1.04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8-07-17
《一汽大众公司发展战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汽大众公司发展战略第2章一汽-大众公司现状与面临问题2.1公司概况介绍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有中国一汽、德国大众、奥迪公司和大众汽车投资公司合资,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现代化乘用车生产基地。经历20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在长春、成都和佛山建有三个生产基地,轿车分厂共有四个,还拥发动机传动器长和成都发动机厂等七大专业生产商,有大众和奥迪两个合资品牌,产品从A到C级轿车。2014年一汽-大众继续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市场劲头,全年产销量达到1821965量,同比增长了14%,市场份额接近10%,同比提高0.2%。凭借这一优
2、秀业绩,一汽-大众公司不仅超额完成全年预计产销量目标,同时在国内所有乘用车车企汇总批发和零售两项指标排名第一,行业领军地位得到进步一巩固。2.2公司的企业愿景与使命2012年是一汽-大众成长和发展的关键一年,一汽-大众再次挑战了极限,产销突破130万辆,这在当时的国内经济环境下,全国GDP增长9%,而一汽-大众公司却实现了32%的增长,市场份额不断拓展,全年中有半年月份排名第一。在这个背景下,2013年一汽-大众将企业愿景定义为“打造中国最优秀的汽车合资企业、打造员工严重最具吸引力的公司”,简单称其为“两最”愿景。一方面是将企业定位在国内好的
3、汽车生产企业上,一方面注重员工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注重员工的培养与成长,努力打造人性化、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得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2.3公司面临的问题面对过去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井喷式增长,一汽-大众公司在整车生产能力、5重点资源筹措能力、供应链体系能力以及人才储备等方面持续面临紧张态势,连续6年的年平均工作日超过330天以及频繁的受制于瓶颈资源无法及时响应市场需求使一汽-大众公司在过去的几年中损失了部分市场。而面对未来中国汽车行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与相较以往更加多元的汽车市场需求,一汽-大众需要做好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研究,从而持续保证企业优势。2
4、.3.1整车生产能力不足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一汽-大众公司自2009年以来已经连续6年采取高负荷、增加生产日的运行方式弥补生产能力的缺失,但仍避免不了部分失去部分市场。而长时间、高负荷的生产组织模式,也给公司生产的平稳运行与质量保证带来隐患。自2009年以来,公司生产线开动率始终维持在90%-95%之间的水平,其中设备故障影响生产线停工占比超过60%,这与国内同行业近98%的开动率相比差距较大。而连续的三班次运行,较少的休息日,也使得生产一线的员工不时产生抱怨情绪,影响工人工艺的稳定发挥,造成整车返修率始终较高,日计划兑现率仅在80
5、%左右。并且时常出现较长时间的设备故障或零件供货问题导致的生产线停工,或者由于零件缺失或质量缺陷导致的整车生产滞留。2.3.2瓶颈资源限制由于市场需求的迅速增加,整车产量通过增加工作时间尽可能保证,从而加大了对零部件资源的筹措压力。公司关键动力总成如EA111发动机(用于捷达、宝来、速腾、高尔夫)/EA211发动机(用于速腾、高尔夫、奥迪A3)/EA888发动机(用于速腾、迈腾、CC、奥迪A4L、奥迪Q5、奥迪Q3)/AQ160变速箱(用于A级车自动挡)/MQ200(用于A级车手动)等自制及外购发动机与变速箱连续多年缺口巨大,一方面限制公司完
6、全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造成大量筹措成本(供应商加班、空运等)。仅2014年初,若想完全满足市场需求预测,实现公司计划产量,动力总成缺口阶接近19万台,最终通过调整计划、开发新外购供货源(匈牙利/卡塞尔)以及全年空运等方式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62.3.3供应链体系汽车企业不同于一般制造业的重点在于对供应链的要求较高,一家整车厂背后是大规模的供应商体系支撑。而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一汽-大众公司奋起迎击况且跌跌绊绊,相应的供应商则需要更多的投入与支持。仅2010年一年,公司由于供应商供货或物流本身的问题导致生产线停工接近20000分钟,平均2天出
7、现一次由于物料不能及时送达导致的停产;而由于零部件质量缺陷导致的停工(折合为产量)以及缺件滞留车辆每天都有近60台,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时仅长春工厂一年即滞留近1000台,严重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运行以及产品的质量保证,造成了极大的成本损失与销售风险。2.3.4人力资源储备任何一家企业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人,而对于汽车制造业来说,充沛的一线工人力量与优秀的管理人才都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一汽-大众公司历来注重人力资源的储备与管理,公司在2008年开创性的采用了培训+实践并举的用工制度,以面对未来为根本原则,将为未来工厂储备的人力部分轮换投入到现
8、生产之中,集培训与实践一体,用未来之力与现在,在合理控制人工成本的情况下筹集到了较为充分的人力。但面向未来,新工厂与生产线的建设将日趋减缓,这种透支性的人力筹措方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