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6.3版汽车理论复习

2012.6.3版汽车理论复习

ID:12469133

大小:1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7

2012.6.3版汽车理论复习_第1页
2012.6.3版汽车理论复习_第2页
2012.6.3版汽车理论复习_第3页
2012.6.3版汽车理论复习_第4页
2012.6.3版汽车理论复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2.6.3版汽车理论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汽车理论复习索引汽车理论复习索引2012-6-3F1、p4第1行到倒数第10行。“地面沿轮胎的¼¼乘积”F2、p7第5行到第7行。“由上式可知¼¼滚动阻力Ff。”F3、p13第4行。F4、p14第4行、第5行。“附着率是¼¼最低附着系数。”在本页空白处加:“后驱动汽车的后驱动轮的附着率Cj2可表达为不同的行驶工况所要求的附着率是不一样的。汽车的附着条件是:j≥Cj2Cj2越小越容易满足附着条件。”F5、p15在本页空白处加:“车轮中心受到侧向力Fy,则地面给车轮以侧偏力FY,并产生侧偏角a(k为侧偏刚度)。在侧偏角较小时,FY

2、与a成线性关系。”F6、p16第3行到第4行“轿车轮胎¼¼是负值”(书中ka即k)正的车轮侧向力,产生负的车轮侧偏力,产生正的车轮侧偏角,产生正的回正力矩。F7、p24在本页空白处写:“其中FYr是外倾地面侧向力kr是外倾刚度,为负值r是车轮外倾角”F8、①p25在本页空白处写:“其中Da是外倾侧偏角kr是外倾刚度,为负值k是侧偏刚度,为负值r是外倾角”②“若车轮侧向力为正,那么地面侧偏力为负、车轮侧偏角为正、回正力矩为正。若外倾角为正,那么车轮中心侧向力为正、地面侧向力为负、车轮侧偏角为负、回正力矩为负。”F9、p46第2行

3、到第8行。“为了便于¼¼加速度,m/s2”在此公式空白处写:“式中去掉d,等式右边为平移质量的加速阻力;保留d为平移质量的加速阻力,加上回转质量的加速阻力。”第7页共7页2010-6-3汽车理论复习索引p47第2行d表达式。式中If、IW见p46相关词条。在此公式空白处写:“有的越野汽车1档d值甚大,有可能使得汽车的2档加速度大于1档的。”F10、P48倒数第12行到倒数第9行。F11、p5417行到19行“最高车速……为零”P56倒数第8行到倒数第6行“汽车的……为零”F12、p64倒数第7行到倒数第3行。“双离合器¼¼总为

4、正”F13、p65在本页空白处写:(或另附页)①“熟悉变矩器的无因次特性(原始特性)。②熟悉变矩器的基本参数:其中K变矩比,TT涡轮转矩,TP泵轮转矩其中i变矩器速比,nT涡轮转速,nP泵轮转速其中h变矩器效率,i变矩器速比其中lp泵轮转矩系数,r工作油密度、g重力加速度、D变矩器有效直径③汽车工况对变矩器的参数的影响可用透过度p表示,透过度是变矩器的很重要的性能参数。其中Tpo为涡轮不转动时泵轮的转矩lpo为涡轮不转动时泵轮的转矩系数Tpc为偶合器工况即变矩比K为1时泵轮的转矩lpc为偶合器工况即变矩比K为1时泵轮的转矩系数

5、。P=1表示变矩器为不透性P<1表示变矩器为反透性P>1表示变矩器为正透性。显然只有正透性符合汽车的使用要求,在实际设计时,要求P>1.2,通常乘用车(轿车)≥2、其他车辆≥1.3-1.8。④正透性变矩器汽车,在上坡时因为速比减小,泵轮转矩系数增大,而增加了爬坡能力。⑤变矩器汽车通常都有良好的低速动力性、良好的起步性、发动机不易熄火以及能吸收过载等优点,但它的高速动力性略差,有时最高车速有可能降低。但是由于:变矩器汽车较之机械变速器汽车,低速动力性好,加速时间少,停车时间也少,所以变矩器汽车的平均行驶车速,通常比机械变速器汽车

6、高些。在机械变速器汽车的驱动力—行驶距阻力曲线图中,其纵坐标与1档驱动力曲线之间有1个空白,说明此处无驱动力,只能通过离合器的滑摩来提供起步时的驱动力,以实施起步。对于变矩器汽车来说,车速为零时的驱动力很大,起步性很好。”F14、p66公式2—28(其中Fb即为Fxb,下同)为不抱死的条件,否则即发生抱死。一直到本页第17行。“¼¼滑移现象”(此处“拖滑”改“滑移”)曲线图2—25。Fp1第7页共7页2010-6-3汽车理论复习索引左为车轮未抱死的区域,右为车轮抱死的区域。据此可分析:制动力大小、满载空载、j大小不同情况的抱死

7、关系。F15、①p67在本页空白处写:“其中S为制动距离、uao为汽车制动初速度、t¢2为制动间隙消除时间、t²2制动力增长时间、abmax为最大制动减速度。②此处所指制动距离是指:开始踩制动踏板,到完全停车的距离。它包括制动器起作用,和持续制动两个阶段中汽车所驶过的距离,S2和S3,相应的时间是t2和t3。”③制动时,希望车轮滑动率为15%—20%,此时出现最大纵向附着系数。F16、p70倒数第8行到倒数第3行。F17、p72倒数第2行到p73第2行。“首先不希望¼¼稳定性。”F18、p74公式2—36,请理解其静态部分(G

8、b/L、Ga/L)动态部分(Gjhg),以及轴荷转移,即前轴负荷增加,后轴负荷减少。F19、p75倒数第6行到倒数第4行“我们把¼¼(2-41)”F20、p76第2行到本段结束。“理想的¼¼理想制动的”F21、p76在本页空白处写:“对图2—36进行制动历程分析。若在同步附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