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叶的化学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鲜叶的化学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ID:12379581

大小:61.9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7-16

鲜叶的化学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_第1页
鲜叶的化学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_第2页
鲜叶的化学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_第3页
鲜叶的化学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_第4页
鲜叶的化学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鲜叶的化学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鲜叶的化学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到目前为止,经过分离鉴定的已知化合物约有500种,其中有机化合物有450种以上。构成这些化合物或以无机盐形式的基本元素,主要有30种,占自然界存在的72种,元素的41.60%,即h、c、o、n、p、k等。鲜叶的化学成分可分为水分,无机成分,有机成分三部分。化学成分中除糖类、脂类物质(醚溶出物又称粗脂肪)蛋白质三大自然物质外,其它都是二级化谢产物。三大自然物质在茶叶中的含量,糖类约占干物量的20—25%,蛋白质约占20—30%,脂肪及类脂物质在茶叶中较少,约为10%。二

2、级代谢产物中,多酚类占20—35%,嘌呤碱3—5%,其它尚有香气物质,色素。鲜叶:水分(75%)、干物质(25%):有机化合物(93—96%):含氮化合物——蛋白质(17%)、氨基酸(7%)、生物碱(3—5%)、酶;无氮化合物——有机酸(3%)、多酚类化合物(20—35%)、糖类(20—30%)、脂肪类(8%)、香气物质(0.003—0.02%);其它——色素(1%)、维生素(0.24—1%);无机化合物(4—7%):水溶性灰分(占灰分的50—60%)、水不溶性灰分(占灰分的40—50%)。鲜叶嫩梢干物量的总和,

3、实质上就是茶叶产量的物质反映。糖类蛋白质、多酚类含量的总和,占茶叶干物量的70—90%,因此,是茶叶产量的决定因素。如何促进三大自然物质中糖类、蛋白质及二级代谢产物多酚类的形成,是保证茶叶产量的重要措施。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保证茶叶产量应该以注意保证品质为前提。糖类如纤维素等含量过高,是茶叶粗老的表现。其次蛋白质和多酚类也要保持适当比例,蛋白质对多酚类的比值大,持嫩度高,适制绿茶。蛋白质对多酚类的比值小,茶汤浓强,适制红茶。因此,保证茶叶质量,应保持蛋白质对多酚类适宜配比,提高蛋白质和多酚类的含量。一、水分(一)

4、含量:水分是鲜叶组成的主要成分之一,鲜叶一般含水量占鲜叶总重量75%左右。鲜叶水分含量,随着芽叶生长部位,采摘季节、气候条件、管理措施及茶树品种的差异而不同。芽叶嫩度高,含水量也高,反之,老叶含水量低。茎梗是输导器官,含水量也较高。一芽四叶新梢各部位含水量见表(占总量%)新梢部位芽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第四叶茎梗含水量(%)77.676.7076.3076.0073.8084.60(二)鲜叶内水分以两种形态存在,即自由水和吸附水。自由水也叫游离水,主要存在于细胞液和细胞间隙中成游离状态,可以自由流动,调节体内水分平衡

5、,可以通过气孔向大气扩散。一些可溶性的有机物和无机盐都溶解在这种水里。自由水在鲜叶里占绝大部分,在制茶过程中,容易转移,首先被大量蒸发出来,随之而引起一系列理化变化。吸附水也叫结合水,主要存在细胞的原生质中。由于细胞原生质的大分子胶粒表面带有电荷,水分子又具有两极性,因而胶粒发生水合作用。与原生质大分子胶粒结合紧紧的水层,形成胶体外围一层薄水膜。因此,它不能自由移动,也不能溶解其它物质,比自由水难以蒸发。只有当生物体内细胞原生质失去亲水性能,结合水脱离原生质体之后才能游离出来为自由水,而后被蒸发出来。(三)水分是

6、一切生物化学反应的介质。在制茶过程中,茶叶化学成分,不仅在水这个介质里进行着复杂的各种化学变化,同时水也参与水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1)发生化学变化场所。(2)影响浓度、影响进度。(3)参加反应。例如:绿茶杀青利用高温蒸汽破坏酶的活性。红茶利用水分促进酶的催化作用,同时使其它内含成分发生转化。黑茶在失水的同时要求保水,有时还要求加水,以促进渥堆的升温,使一些内含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形成黑茶特有的品质,(主要叶子老,含水少的原因)(四)水分一方面是制茶的一个参考指标,而且本身参与化学反应。显得特别重要。(1)鲜

7、叶的含水量及其在制茶过程中的变化速度和程度,都与制茶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把含水量75%的鲜叶,制成含水量6%左右的干毛茶,不仅是鲜叶大量失水的过程,而且随着叶内水分散失速度(快——慢——快)和程度的同时,引起叶内一些成分发生相应的一系列理化变化,从而逐步形成茶叶的色、香、味、形。(2)制茶的各个工序中,随着水分的含量变化,即表现出来的物理性状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比如:鲜叶经萎凋,由于水分散失,叶色由翠绿变暗绿色,叶质变软,叶片体积变小等物理性状。在制茶过程中,按照各类茶品质要求,了解失水和内质变化的关系,根据在制品

8、失水的多少,所呈现出不同的物质特征,严格地控制一定的制茶技术条件,就能使有效成分按照人们所需要的方面变化。所以说,在生产中,控制在制品含水量是鲜叶加工各工序适度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如:眉茶、鲜叶25%,杀青叶控制在55—60……。毛火叶25—40%,足干6%,(五)成品茶含水量在4—6%范围,就可以经过较长时间的保存而不会变质。据测定证实,如果成品茶含水量超过12%,茶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