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364653
大小:3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6
《张春雷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育科研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育科研论文——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研究张春雷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中等教育也面临着一个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初、中级各类人才需求的问题。初中毕业生面临着人生第一次分流: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考进中专,一部分转向职高,另一部分将直接走向社会就业,这就是初中教育所面临的实际。从这个实际出发,初中教育必须实行由“应试教育”向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转轨,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向。与此同时,这个转轨的任务也就刻不容缓地摆在初中各学科的教学面前,并成为每一学科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指导思想的转变是根本 过去的“应试教育”
2、,其指导思想往往是强调以传授和灌输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争取高分,追求升学率,就成为衡量“教”与“学”优劣的重要标准。在这个标准的驱使下,老师与学生不得不为考分与升学率而奋斗。于是,普及教育实质上成了“升学教育”7。学习差的学生、纪律不好的学生从教室中被赶了出来,临毕业前有的学校学生被淘汰率高达25%~30%。这种情况很值得每一位中学校长和老师深思! 现在,在总结过去“应试教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新目标、新思路,无疑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我认为,“素质教育”不是不重视学习成绩,而是在抓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更要突出“素质”。其中包括要加强
3、学生品德、学习兴趣、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良好的习惯,以及自尊感、自强心、自信心乃至人格的培养,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各类水平的学生都能在一种和谐、舒畅、平等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从事学习。每个学生由于家庭、社会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身体、心理、经历的差异,显示出来的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成绩都不会相同,必须承认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如果非用同一种方法去教育情况各异的学生,让他们达到同一高度,塑造成同一规格的人才,不经过几次分流,在初中阶段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初中教育必须区别情况,承认差别,不搞一刀切、一尺量,要让优等生好上加好,中等生不断提高,后进生不被淘汰,
4、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成功。特别是不要让后进生从十几岁开始,就在心灵上受挫折,丧失上进的勇气与信心,背上“7低人一等,矮人一头,害群之马,没有前途,不堪造就”的思想包袱;不要让他们在普及教育阶段就扭曲了自己的人格与心灵,导致破罐破摔,最后被“赶出”校门,只好流入社会,随波逐流。 “素质教育”要求每位教师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与品德修养,在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把培养学生克服自身弱点,树立战胜困难、不自暴自弃、养成坚强性格作为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贯穿在每节课乃至全部教学过程之中。过去我们强调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现在应加上一条:备素质教育。即使有些学生因成绩不好,
5、最后未能完成普及教育学业,我们也应该使他们在普及教育阶段能具备比较好的自身素质,一旦走入社会,能成为一个遵纪守法、自食其力、有一定文化知识、有一定承受能力的普通公民,这应该是素质教育应达到的下限标准。这是初中普及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课内外知识紧密联系是关键 既然强调“素质教育”,那么,在教学中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教学的做法。《现代教学论》早已提出了这两种教学形式。以地理教学而言,过去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常常重此薄彼,7把学生完全禁锢在课堂上。诚然,课堂教学是系统传授知识的基本形式,然而,仅有这一种形式是不够的。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
6、,是作为学科学习对象的地理环境空间存在的广阔性和时间发展的长久性。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断搬进课堂观察和演示,这就使地理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一定限制,造成某种程度上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因此,必须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地理课外教学主要包括观察、参观和观测。如实地观察实习,认识自然、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活动,参观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科技机构的水文气象观测、环境监测、土壤调查,以及观看教学电影、电视片等,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的条件,从而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在课外教学中验证
7、和运用书本知识。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延续、深化和补充。 三、向45分钟要效果地理课目前不属于中考科目,这便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与授课限制,课堂45分钟是唯一可以利用的7时间(少量的课外教学活动除外)。因此,地理课必须向45钟要效果。我的作法是将一节课分为4段: 1.复习巩固上节课重点知识 地理教学不留课后作业,虽然每节课后都有总结巩固,但学生的记忆是暂时的,根据心理学原理要有必要的重复。所以,在进行新课之前,用很短的几分钟,或采取有的放矢的提问,或让学生相互议论,或由教师作“承前启后”的途述,目的在于“温故”。 2.本节课教学内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