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有效创设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有效创设的思考与实践

ID:12318424

大小:4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有效创设的思考与实践_第1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有效创设的思考与实践_第2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有效创设的思考与实践_第3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有效创设的思考与实践_第4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有效创设的思考与实践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有效创设的思考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有效创设的思考与实践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 毛信民【内容摘要】: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考虑教学实际,尽量剔除情境创设的非语文元素,最大限度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自己去尝试、体验、感悟和表达,从而显示语言形象,深化语言理解,内化语言积累,避免语文文字本体的失落或淡化,让有效的情境创设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服务,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走向一条语文之路。【关键词】:语文情境创设错位回归语文情境教学,是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的教学模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手段可谓丰富多彩,

2、课件、绘画、音乐、表演、实物直至语言渲染等等,极大的丰富和美化了语文课堂的教学。但,如果我们对此进行仔细地思考,会发现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教师在有意创设情境时大量的非语文元素通过情境创设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只要与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扯了进去,而促进学生学习文本语言或发展学生语言的成分反而少了。这种舍文本而外鹜,势必导致“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背后“语文味”的淡化和语文本色的缺失。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非常有必要对当前语文课堂中的情境创设进行再思考,并摸索出一条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情境创设之路。一、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错位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创

3、设情境仅仅是学习文本内容的一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最终目的。然而,一些教师却本末倒置,撇开文本,为情境而情境。1、游离重点,造成语文学科本位的丢失教师备课必须认真研读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把握文本的重点,领悟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而情境创设必须为突破重点服务。如果课堂中轻重不分,节外生枝,就是与教学目的向悖。教学《太阳》一课,有教师以拓展、延伸课外知识的名义,借助“假如我是科学家”的问题情境,用大量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探索太阳的种种知识,其结果,语文课被并化为各科的大杂烩。关于太阳的各种知识并非不可以作为知识点介绍给学生去认识和了解,但这篇课

4、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让学生了解太阳的特点,学习课文内容以及说明文表达的语言形式,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才是我们教学目的所在。我想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是语文教学的底线,游离语文学科本位就谈不上真正的语文教学。2、脱离文本,忽视语言文字训练的本真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独特个性,但,个性的教学思路只能服务于学生怎样更好的与文本对话,而不能脱离文本,随意地创设阅读情境。曾听过某教师执教《荷花》一课,课堂中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之长,收集了不少荷花的录象资料,又以优雅的古筝作为背景音乐,师生在视觉和听觉中感受着夏日荷花的神韵。接着,老师又从课文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讨论:

5、面对这么美的荷花,我们应该怎么做?于是学生讨论热烈,课堂非常热闹。显然,这位老师课前花了不少时间,搜罗了许多好东西,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荷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与美术、音乐一样是一种艺术,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文本本身的美丽,感受文字的魅力。该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如此美文“过而不入”,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欣赏图片,而后面的讨论更是具有“画蛇添足”之嫌。其实,这是“大语文”口号下情境创设无视语文自身特点的典型,教学中以复杂的多媒体代替对文本的阅读,以热烈的课堂“对话”代替对文本个性化的语言品味,忽视文本本身的魅力,忽视语文最本真的特点——语言文字训练。3

6、、变虚为实,限制学生对文本语境的空间再造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意境美的文章很多。运用各种情境展现文本的意境,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但意境包括“虚境”和“实境”。如《参观人民大会堂》,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但我们无法通过多媒体展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蕴。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隐喻性、模糊性等特点,因而直观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有时反而难以传达文学语言所蕴涵的意境。就以《望庐山瀑布》而言,“日照、生紫烟、挂前川、飞流直下、疑是银河”等意象“虚实”相间,气势磅礴,景色壮观,给读者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有位

7、教师在教学时随手画出诗句中出现的景物。实际上是用一种主观外化代替了学生的阅读理解,不但不能很好地再现意境,反而缩小了诗歌的意境空间。其实文中实境的再现并不难,它需要的是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反复研读,把握课文特有语境即文本语境,并通过想象,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感悟,从而再造庐山瀑布磅礴气势。4、滥用表演,造成学生对文本独特体验的缺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他们会把表演当作一种游戏,在游戏中找到无穷的乐趣。曾听一位老师引导孩子理解诗歌《所见》(人教版第二册)中的“牧童骑黄牛”一句,为了让孩子入情入境,教师让一年级的学生以“桌子”当黄牛,孩子兴趣盎然“骑”在上面,课堂气氛

8、可谓热烈浓郁,可语文又在哪里?又如学习《三个儿子》(人教版第四册)一文中“一个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