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60343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8
《情境≠有效——小学音乐有效课堂情境创设的现象与思考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情境≠有效——小学音乐有效课堂情境创设的现象与思考论文一、针对情境创设的几种现象分析现象1:形在神外的“无用情境”——学生是智慧的被动接受者,即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创设的情境仅仅是形式上的花哨,并无实质可言。案例:在一节一、针对情境创设的几种现象分析现象1:形在神外的“无用情境”——学生是智慧的被动接受者,即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创设的情境仅仅是形式上的花哨,并无实质可言。案例:在一节音乐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老师就绘声绘色的说:“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人物——米老鼠,你们喜欢吗?今天米老鼠就要和我们一
2、起来学习。”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米老鼠头像+发声练习,其次是米老鼠头像+识谱练习,再次是米老鼠头像+唱歌练习,最后还是米老鼠头像+总结。分析: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米老鼠的头像,显然不能叫创设情境!虽然随着米老鼠形象的出现,激起了学生暂时的兴趣,但这种脱离了生活、形式化的情境,到最后学生只会厌恶。现象2:顾此失彼的“偏离情境”——教师将预定的学习方式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迁移受阻,缺乏典型性。案例:记得在一次音乐优质课评比中。一位教师上课的题目是《数鸭子》,教师创设了以下情境:教师
3、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画面,红红的花,绿绿的草,清清小河,老师接着问学生“小朋友,你们喜欢什么小动物?”有的小朋友说小猫,然后在多媒体上出现动画的小猫,接着有的学生说小白兔,小狗,小鸡,说了好多小动物,画面上也出现了各种小动物可爱的形态,可是就没有学生说鸭子,最后老师尴尬地说你们知道老师喜欢什么吗?老师喜欢小鸭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鸭子》。上课l0分钟后才进人本课的教学内容。分析:很显然,如上案例引入新课,可以说与本科教学内容不符,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这种为创设情境而创设的情境。忽略了情境创设的目的。尽管这位教
4、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注重了情趣。学生也显现了较大的兴趣。但由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不是本课的音乐教学内容,因此是一种顾此失彼的无效情境。现象3:华而不实的“干扰情境”——将实际情境迁移到动态媒体,将学生内心自然的情感人为的转化固定的情境模式。案例:如在教授欣赏《丰收之歌》时,老师在学生第一遍欣赏乐曲时,就用多媒体播放了人们劳动时的情景,然后学生边听边看,听完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场面?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老师还大加赞扬分析: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用音乐要素来体验情景尤为重要。一节音乐欣赏课首
5、先听到的是音乐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表现了什么样的场面。而不是一开始就用固定的情境场面干扰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现象4:形似神离的“瞎闹情境”——学生学习就是老师固有刺激与学生正确反应之间的联结,看似热闹场面,实质缺乏明确目标。案例:在一节《寻找春天》的音乐活动课上,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边听音乐曲边模仿春天自然音响。当音乐响起时教室里热闹鼎沸:有的学生用力拍打桌子模仿雷声;有的学生使劲摇文具盒模仿雨声;有的学生发出怪叫声模仿风声……教室里说笑声、跺脚声、怪叫声、板凳声混成一团。分析:许多
6、教师为创设情境、制造热闹的课堂的气氛纹尽脑汁,殊不知看上去热热闹闹的情境却离开了音乐教学内容本身。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学生并未对音乐知识、思想有深入的思考感悟,更没有解决冲突的渴望。其实“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二、基于情境创设的价值、选择与有效的思考思考1:价值性-------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一位德国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如果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
7、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从字面的含义理解,情境必定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情绪、情感,境:环境、场景。在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将二者合一创设一种可以让孩子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孩子的情感。此时,教师的角色是设计师
8、或者导演,孩子和教师同是环境的创设者,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世界。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思考2:选择性-----是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时,创设情境虽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