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静夜思 》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年级《静夜思》教学设计一、概述 《静夜思》是小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文第六课。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诗人用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游子在月夜触景思乡的情景。全诗语言简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前两句写眼前的景物,后两句写思乡之情。全诗用“月”来衔接,把思乡之情抒发的极为流畅、真挚,激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2、朗读、背诵这首古诗。过程与方法:1、
2、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2、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2、使学生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勾勒出的浓浓思乡情。3、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三、重难点1、教学重点:会认10个生字,写好4个字。2、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四、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很多孩子在两三岁就开始背诵古诗,根据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这首《静夜思》,所有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所以我把本课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认读古诗中的生字
3、和对古诗的感受上,并且让学生接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喜欢古诗,了解诗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对古诗由小时候的简单的韵文背诵,升华到有意识的对古诗的喜爱。五、教学资源六、教学策略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反文旁”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境界。二.重难点。会写四个生字,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三.教学资源。课本、阅读材料、ppt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 1.师:会背这首诗的请举手!背给老师听听。(生背)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播放李白的图像,认识唐
4、代诗人李白。师:李白可是唐代有名的大诗人哦。还会背哪些唐诗? 2.指三四名背。(评价语:你背得真好听!你背诗的样子很可爱!等)过渡:咱班孩子的肚子里装着很多诗哦,称你们小诗人一点儿也不过分。今天咱们这些小诗人要好好地学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坐正,咱们要认真地学!请齐读这首诗。(设计意图:通过背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二类字(6分钟) 过渡:这首诗里有10个字,我们一起来读。 1.笔顺软件:10个带拼音的生字,齐拼读,读准字音,重点读好“静、床、光、望、乡”几个后鼻音和三拼音节的
5、字。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幻灯效果:学生记住了哪个字,那个字即在屏幕中消失,同时配有鼓掌声,以此激励孩子。) 3.小黑板:再出现10个不带拼音的生字,多种方式认读。4.只留“静”字在屏幕。师:把“静”字放在课题里看你们能不能读准,请读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笔顺软件中学习生字,有助与音形意共同掌握。) (三)、释题-理解(5分钟) 1.小朋友们,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夜)(师手指课题。)哪个字交代了李白当时的心情?(思) 2.诗句中哪些地方写“夜”呢?(明月)从这
6、个词怎么看出是写“夜”? 3.诗句中哪些地方写“思”?(思故乡)评价:对,这是作者直接地告诉我们他在思。请大家把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读出来。指导:你们没读出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应该把“望”和“思”读真切一点。(师同时在黑板上标上着重号,并示范。)再读一遍试试,这次加上动作。4.老师看到你们是抬头和低头,可是李白说他是举头和低头。“举”和“抬”有什么区别?你们做“举”的动作给我看。(师:这不是举,而是伸手。再举一回,举起千斤重担来。对,这才叫“举”。)(设计意图:通过对诗意的大致理解,把学生引入到诗的意境
7、中,诗人的情绪里,唤出学生朗诵这首诗的情感状态。)(四)、教四个一类生字。(7分钟)1.同学们这节课表现非常好,现在我们来学习“口耳头米”四个字。2.出示笔画展示软件。学生跟读,书空跟写。3.叫学生上黑板书写,教师指正。(设计意图:利用笔画软件和课件进行教学,学生容易学懂。)(五)、拓展阅读,培养语感。(10分钟)利用阅读材料,让学生充分阅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尽量多读,不要求学生对内容有所掌握。(设计意图:介绍李白的古诗作品,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素材,并激起学生对古诗、诗人的兴趣。)(六)、出示课
8、件,看图写话。(10分钟)1.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2.学生进行写话练习。3.鼓励学生读自己的话,从而树立榜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巩固生字。2、朗读、背诵这首古诗。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这首古诗。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三、教学资源:教本、PPT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