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131551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5
《浅谈对择校现象一些不良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对择校现象一些不良认识摘要:在基础教育中,人们总认为择校现象是教育发展不均衡本身的原因。其实时下流行的择校热与一些学校、家长对教育认识的不足和偏颇也有一定关系。如果家长能够结合孩子的实际理性地对这一现象加以认识,就能够使孩子有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关键词:基础教育;择校;不良认识;健康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51-02择校现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着部分人对教育的合理需求,而某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如果把它视为提高自己孩子教育质量的“特效药”而鹜趋,就难免偏颇了,可谓过犹不及。择校多是把学生从一些“差”的学校向“好”的学校,由“普通”的学
2、校向“重点”学校转移。通常情况下,某些所谓好学校确实掌握着更好的教学资源,它对学生成长应该有一定优势。但是,如果不对孩子的自身情况和所谓名校加以分析就盲目选择所谓“好”学校,则并不一定能够更好地教育孩子。事实上,由于一些家长对择校现象的片面认识,使得后来的结果与他们追求的目的确实相去甚远甚至适得其反。5一、受品牌意识的影响,使得某些家长认为有名气的学校就一定会培养出好的学生而忽略了人和物质产品本质的区别5首先,对大学而言,名校往往是指那些在师资、学术成就等各个方面受到广泛认可并能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进行评估的学校。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中学等,人们更多地倾向于考试成绩或升学率。如果说对前者“名
3、”校与否的评价带有理性和科学的成分的话(其实这也是受诟病的),那么对于基础教育“名”校与否的评价显然就过于片面了。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就认为,“基础教育的价值是育人不是选拔”(《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26日第2版)。所以家长在择校之前首先得搞清楚,名校的教育思想符不符合科学的教育理念,它是不是自己孩子的成长所真正需要的。其次,有的家长常把人的培养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混淆。作为物质产品,名牌往往是质量的代名词。但基础教育的“名牌”学校和名牌产品比较,是有较大区别的。首先,商品可以通过工艺流程更好地生产出来,而学生的成长进步则极为复杂,任何复杂的工艺流程式的教育都不可能满足人成长进步的
4、实际和差异性。人们之所以反对教育产业化,反对给某些学校分出等级,除为体现教育公平外,还因为这些做法不能很好体现对于人的培养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复杂性要求。其次,由于受经济利益等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所谓名校往往看轻甚至不顾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本身的要求而一味迎合社会和家长口味。比如过度注重知识、考试、分数、升学率等而忽视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等其他方面的成长需求。在有些学校,为了保证每年北大清华或重本的指标能实现,德、智、体、美、劳成了摆设,吃穿用睡有专人负责,孩子宛然成了流水线上的学习机器。这与素质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第三,应该看到很多所谓名校其实是在办着“掐尖”的教育。有择校想法的家长应该看
5、到这一点。鲶鱼效应告诉我们,把小鱼放进鲶鱼池里,有些小鱼可能会受到激发而战胜艰难。但不可忽视的是,那些在考试面前已经伤痕累累的学生,需要的可能不是鲶鱼而是一个更为安全的环境,因为家长常是在孩子学习成绩糟糕的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名校往往跟优质生源有关系。由于“掐尖”,通常情况下,名校的学生往往是基础较好的。反过来,学校或者为了迎合社会的要求,或者为了保住自己的“牌子”,通常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考试成绩较好的或能为学校争来名声的学生的需求上面,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教学更多的是倾向于基础较好的同学,那些基础差的同学可能就处于被遗忘甚是被歧视的角落。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5只有在满足“
6、尊重需要”以后才能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罗森塔尔效应也告诉我们,对施教对象的尊重往往是孩子成长的巨大动力。所以盲目择校不但可能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心理的健康、健全人格的形成带来不利,久而久之,对他们文化知识的学习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考试成绩不能提高。择校的结果反而有可能给对孩子的成长帮倒忙。二、受攀比心理的影响,使得某些家长把孩子送入所谓名校以满足自我实现需要而忽视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欲望,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家长把这种自己的需求过分地希望通过孩子来实现则是自私、不现实的,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择校的家长常常要么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长,要么是盲目跟风的家长,要么是未酬之志寄希
7、望于孩子来实现的家长。这样的家长往往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表面上看是对孩子负责,而实际则不是这样,他们把孩子跟自己的声誉捆绑起来,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跟自己的形象或要求相符合,就千方百计择所谓名校而轻视甚至是忽视孩子自身的特点和特殊要求。“行行出状元”,对于孩子的成长,合适就是最好。那么怎样才能合适呢?那就要求家长们要摆正心态,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人。孔子“六十而不惑”,七十岁才“随心所欲不逾矩”。所以不要认为自己是当然的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