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074013
大小:3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5
《甘做中职学生的引路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甘做中职学生的引路人摘要:中职生是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有其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既要做中职生求知的引路人,又要做中职生进步的引导者,切实有效地开展好班主任工作。关键词:中职生;班主任;班级管理;引路人;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德育工作是学生管理的关键,中职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转折期,班主任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对其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产生重要影响。在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笔者深深感到,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与稳定。职
2、业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是经过各中学筛选下来的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厌学,缺乏上进心,难于管教;同时,职业学校专业种类较多,学生兴趣爱好各有不同,加之专业实习的需要,与社会接触广泛,思想活跃,所以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显得更加艰巨。抓好班级管理与维稳,引导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帮助他们在品德、学业、技能上进步,班主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怎样有效地教育好这些中专学生,是我们每位班主任迫切思考的课题。中职生的心理现状中职生的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有着许多值得班主任重视的心理特征。1.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有厌学心理大多数中
3、职生在学习上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既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上失去目标,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产生厌学心理与行为,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现象。2.兴趣广泛,认知模式简单化中职生处于一个兴趣广泛的年龄阶段,他们从升学的压力中解放出来,渴望在职业学校里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不少中职生就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拿一纸毕业证书,把工作和前途寄托于学校和家长,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设计根本不作考虑。3.善于交往,渴望独立,勇于表现自我善于交往是中职生的一个明显特点,他们很容易和老师、同龄人打成一片。与普通高
4、中生相比,中职生更擅长“察言观色”,更能够“善解人意”。他们的人际交往频率高,交往能力强,交往的对象也更加广泛。4.自卑与自尊交织,内隐与浮躁并存在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偏见的形势下,一些中职生认为,自己与同龄人比较,未来比较渺茫,因此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与强烈的自尊心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变成了内心冲突的个体。在多年的教学管理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一些经验,要做好职校班主任,做好学生人生生涯的引路人,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理解、关爱学生,和他们做朋友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热爱学生这是对一
5、位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当然这已是每位教师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爱的工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想教育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教师就必须热爱学生。理解是爱的前提。教师要首先端正自己的学生观,抛弃对学生的偏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这样的爱才能融化学生的冰心。作为教师如果能用慈祥的眼光看待这些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孩子们,把自己的心灵深处的那份爱和甘霖洒向他们。那么这种爱就是一种沟通和赏识,就能将学生的心与你的心拉的更近。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尊重与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对于正在成
6、长、自主意识日益增强的学生来说,他们更迫切、更强烈地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尊重接纳学生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的一种表现,也是赏识学生的一种表现,更是实现教育效能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要确立新型的学生观,应当把学生当作是与自己地位完全平等的。而不应以教师绝对权威的优势,凭自己一时的好心把这种尊重恩赐或被迫给予学生。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第三,教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的权利,要给予学生成长的空间和机会,信任他们,想方设法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赏识和赞
7、美鼓励指引学生走向成功。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教育才有意义歌德说:“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人们常把职业学校视为二等学校,普高筛下而不愿呆在家里的学生,迫于无奈被“请”到职校,这种现象加重了职校学生的心理自卑心理。因此当职校的班主任,首先要帮助学生去掉心理自卑感,树立他们的信心。笔者对普高毕业生和职校毕业生的谋生能力进行比较。职校学生由于有一技之长,比普高生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且,职校生同样有报考高职院校、自考和成考的机会。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学生心中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在日常的教育中
8、,让他们明白社会既需要专门人才也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简言之,坚定学生学好专业技术的信念,让他们体验到技能是谋生的本领,激发他们学好专业知识的动力。三、把握学生的感受及赏识的艺术怎样才是最佳的赏识方式呢?在实践中,“有声”与“无声”两方面有机结合可产生良好的效果。“有声”表扬与批评的语言要讲求艺术。语言是师生沟通的重要工具,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学生都要讲究技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