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藤井明--北川香泉小学的重建

日本藤井明--北川香泉小学的重建

ID:12065889

大小:57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5

日本藤井明--北川香泉小学的重建_第1页
日本藤井明--北川香泉小学的重建_第2页
日本藤井明--北川香泉小学的重建_第3页
日本藤井明--北川香泉小学的重建_第4页
日本藤井明--北川香泉小学的重建_第5页
资源描述:

《日本藤井明--北川香泉小学的重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日本藤井明--北川香泉小学的重建藤井明以他对聚落研究和山区建筑的独到见解,完成了北川香泉小学的重建,打破了中国校园建设的常规模式。“5?12大地震”肆虐巴蜀大地,北川县的学校建筑80%倒塌,20%成为D级危房。地处北川、江油、安县三县交界的香泉小学也成为危房而无法再使用。地震后,学校准备在原址扩大规模重建,规划占地12000㎡,建筑面积约3500㎡,学生规模达到400人。根据国家灾后重建相关要求,建筑定位为三层全框架剪力墙结构、8度抗震的防灾学校。建筑的高要求使建筑设计师的挑选成为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日本东京大

2、学建筑系藤井明教授由于长期研究世界聚落民居,既熟悉羌族民居建筑形态,又具备耐震小学设计的实践经验(作为日本一级建筑师,他曾主持设计过日本第一所耐震小学——中标津小学)而成为香泉小学建筑设计的理想人选。聚落式合院作为全员寄宿制学校,这里是孩子们常年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他们从6岁到13岁的记忆场所。藤井教授认为,除了必须具有抗震防灾的卓越性能,学校还应该成为激励学生愉快学习的地方。“学校是个大家庭”的设计概念一经提出,便迅速赢得大家的共识。如果把整个学校看作一个大家庭,它必将呈现出一种聚落式空间关系,那么富有

3、公共性的合院式建筑形态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本项目首选的设计方向。正如四川抱井式合院民居“外封闭、内开敞、中天井”的空间布局手法,学校东、西两栋建筑单体均呈“凹”字形,分别围合成一大一小两个中庭院落,这种布局方式所具有的向心力,使中庭的区域很自然地成为学生活动嬉戏的主要空间,成为学校生活不可或缺的中心区域。社区式空间按规定,寄宿制学校为便于管理,常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完全分离。源于“生活本身也是一种教育”的理念,藤井教授决定一反常规,将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空间整合在一起。对于一所山区小学而言,学习本身就是生活的一环

4、。于是藤井尝试构筑教学区与生活区相融合的社区式空间规划。在规划中,他摒弃传统农村学校各功能楼均为独立建筑的思维定式,将各功能空间分区后合理安排在东、西两栋建筑内,形成下层为教学区、上层为宿舍区的垂直分区、分层组合的建筑布局方案。(图注:教学区及食堂分布在西楼1、2层和东楼1层,而宿舍区则分布在西楼3层及东楼2、3层。)这种社区式的校园方案不仅以建筑语言对学校教育新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同时可以根据寄宿制学校的特性,因地制宜、开创性地使用教育设施。此外,相比修建独立建筑的传统校园模式,在成本上也更为经济适用。防灾抗

5、震防灾抗震是本案的重点。在对北川县城遗址框架结构房屋震害调研后,我们发现在该地区框架结构房屋的损坏多数为“强梁弱柱”破坏形态。建筑框架柱被破坏后引起梁、板叠加塌落,特别是中、小学教学楼,采用单跨框架带悬挑外廊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没有二道防线,一根柱子被破坏,框架即刻倒塌。为此,本项目中均采用双跨框架结构,不仅确保建筑的抗震性能,也使建筑立面的柱列呈现出一种秩序的美感。传统羌族民居多采用室内梯、室外梯组合的方式,穿插变化的复合式交通体系也正是羌族聚落的一大特征。考虑到紧急状况下的学生疏散,本项目设计中在东、西两栋

6、楼各设有4部楼梯。其中,楼梯间的室内楼梯和走廊侧的室外楼梯数量各半。室外楼梯活跃了建筑立面,与传统羌族建筑平台结构上斜靠的木楼梯颇为相似。这样的交通系统既生动地演绎了羌族建筑中交通空间的趣味性,又保障了紧急情况下交通系统的快速通过性,充分地体现了防灾的思考。为了对应四川多雨的气候,本项目中倾斜的大屋面和上翘的弧面屋顶都采用了斜顶出檐的做法,与四川民居“长出檐”的特征相似。出于防雨和防污的考虑,墙面离地960mm腰线以下均作灰色油漆饰面,再现了四川民居的“高勒脚”,在易于保持校园整洁的同时,降低了日后建筑的维护成

7、本。羌族民居的衍生藤井教授认为,香泉小学应当以再现羌族建筑的内在空间关系为切入点,而非单从外形上追求与羌族民居或碉楼建筑的相似度,否则将失去建筑设计的意义。为此他提炼出一系列羌族民居的空间体验,并加以符号化运用。传统羌族民居多在二层以上设有面积宽敞且功能齐全户外平台,即便足不出户在楼上待上一整天也不会有局促寂寞之感。甚至还有四面围合的平台,平台周围的房间都超过两层,以至于置身其中常使人对所处空间产生错觉。本项目在一层建筑顶面的基础上设计了大面积的二层室外平台,成为集休闲、学习与安全于一体的场所。位于校园东、西两

8、栋建筑二层和三层的连接铁桥即是羌族聚落中过街楼元素的衍生运用。羌寨过街楼都出现在高墙深巷中,常在不经意间给人充满惊喜的空间体验。虽然考虑到建筑间抗震的需要,以铁桥代替实体围合的过街楼,但特有的空间趣味依然得以保留。峭立的石砌建筑外壁是羌族建筑立面最明显的特征,新建校舍的东、西两栋楼外墙(除南立面外)均为石砌外壁,最高处达12米。羌族建筑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厚壁上的“穴”状高窗。高窗的本意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