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及中医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及中医治疗

ID:12037134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5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及中医治疗_第1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及中医治疗_第2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及中医治疗_第3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及中医治疗_第4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及中医治疗_第5页
资源描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及中医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及中医治疗【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症瘕”和“痛经”症范畴,传统医药治疗多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软坚散结中草药为主,运用得法,辨证准确,临床可获良效,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目的。【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中医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时引起的一种病变。其是妇科难治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痛经、不孕盆腔结节或包块等。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激素和手术治疗,有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之弊。1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良性病变,有远处转移和种植能力。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较为公认的

2、有6种。1.1子宫内膜种植学说Sampson最早提出月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可以随经血从输卵管流入腹腔,种植在卵巢表面、盆腔腹膜和子宫直肠凹陷,继续生长,甚至蔓延。1.2体腔上皮化生学说Meyer提出覆盖在卵巢上以及盆腔腹膜上的体腔上皮,均自苗勒管分化而成,与子宫内膜组织同源。若受炎症反复刺激与卵巢性激素作用,该组织化生,转化成子宫内膜组织,能对雌、孕激素起相应的反应。1.3淋巴与静脉播散学说5子宫内膜异位有远处转移的潜能,如转移至肺、胸膜、大腿、手、臂,近处可移植于直肠、膀胱。有人认为是子官内膜碎片组织可能经过淋巴或血运而播散到其他

3、器官。1.4激素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少见于青春期行经前与绝经后,常见于原因不明的不孕妇女中。可能由于腹腔液中前列腺素的代谢物与类固醇激素的相关关系,使散在于盆腔内的子宫内膜碎片容易种植与生长。近年来已证实在异位的子宫内膜上有雌、孕激素受体存在。1.5未成熟卵泡黄素化等学说Koninekx等提出未成熟卵泡黄素化(LuF)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中,认为未成熟卵泡黄素化可能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的原因。腹水中雌、孕激素浓度低者,有利于子宫内膜组织的种植与繁殖。1.6免疫学说很多学者倾向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因患者血清中IgG、Ig

4、A与IgM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补体C3、C4含量降低,而腹腔液中IgG显著低于对照组,C3、C4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尤其是伴有不孕症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中与腹腔液中可发现多种自身抗体;T4/T8淋巴细胞的比值增大,腹腔液中吞噬细胞含量增加,充分说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全身与局部的免疫机制紊乱。抗子宫内膜抗体的产生可引起子宫内膜的免疫病理损伤,干扰和妨碍受精卵的着床与胚囊发育,导致不孕与流产。2辨证5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中医“痛经”、“不孕”、“症瘕”及“月经不调”范畴,胞宫藏泻功能的生理表现为平时藏而不泻,月经期泻而不藏,定时将经血排出

5、体外。若心情抑郁、劳伤气血、房事不节或手术创伤等,导致冲任损伤,胞宫藏泻功能异常,月经期经血虽有所泻,但部分经血不循常而逆行,以致“离经之血”蓄积体内而成瘀血。瘀血阻滞不去,新血无以归经,则产生疼痛。瘀血为本病之病理产物,又为本病之病因病机。3中医治疗中医学中痛经、癜瘕、月经失调、不孕属里、实、瘀,病在下焦,治则血瘀宜化,通则不痛,腑气宜通,通可行滞,六腑以通为用,腑气通畅有利于血瘀的改善。治疗189例的总有效率为85.47%。方剂:生大黄或醋大黄6g后下。痛者加炙乳香、炙没药各3~4.5g,炒五灵脂、生蒲黄(包)、地鳖虫各9g。软坚

6、消瘕宜加三棱、莪术、鳖甲、夏枯草各15g,海藻、木馒头各9g。气虚者加黄芪15g,党参、白术各9g,肛坠加黄芪15g、升麻6g、木香9g。偏寒者加肉桂(后下)、吴茱萸、小茴香各3g,炮姜4~5g。偏热者加红藤、败酱草各15g,丹皮、山栀子各9g。气滞者加元胡、川楝子、青皮各95g。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辨证施治原则可分3大类:①气虚血瘀型:治则益气壮阳,活血祛瘀;②气滞血瘀型:治则健脾疏肝,活血祛瘀;③阴虚内热血瘀型:治则为清热养阴,活血祛瘀。按这样分型治疗后症状和体征缓解率可达80%以上。3.1气滞血瘀治法理气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7、。桃仁9g、赤芍10g、柴胡9g、延胡索15g、木香9g、枳壳9g、川芎6g、红花6g、生地12g、当归9g。加减:腹痛剧,有大血块者,加血竭末6g(包煎)、失笑散12g(包煎)、徐长卿10g。3.2瘀热互结治法凉血化瘀。方药:大黄牡丹皮汤加减。生大黄6g(后下)、丹皮10g、桃仁9g、红藤12g、赤芍10g、夏枯草9g、牡蛎30g(先煎)、枳壳10g。加减:服药后大便多而溏薄者,去桃仁或大黄,加淮山药9g;经量多者,加槐花15g、赤石脂12g、生蒲黄12g(包煎)。3.3寒凝血瘀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肉桂5g(后

8、下)、三七粉4g(吞,或调冲)、干姜5g、川芎6g、小茴香6g、当归9g、赤芍9g、延胡索10g、没药9g、生蒲黄12g(包煎)、五灵脂12g(包煎)。加减:小腹冷痛喜暖者,加细辛5g、乌药10g、木香9g;腰骶冷痛,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