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036683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5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分析作者:张鹏云单位:河南省社旗县第一人民医院,河南社旗473300【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疗效,总结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经验。方法:对21例子宫肌瘤患者介入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子宫肌瘤患者经过介入治疗,术后均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效果,该方法不需开腹、不需切除子宫,保留了子宫的功能;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少,恢复快,疗效确切,住院时间短,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疗方法。【关键词】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子宫肌瘤是影响现代妇女健康的重要原因,据研究,妇女终身发病率在20%~25%,而30~50岁的妇女发病
2、率为30%~50%[1]。由于近年受环境污染等影响,子宫肌瘤的发病率进一步增高,被称为“妇科第一瘤”。子宫肌瘤的确切发病原因不清,目前认为可能与子宫体局部的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在临床上分为症状性子宫肌瘤和无症状性子宫肌瘤。症状性子宫肌瘤就是有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月经不正常,如月经过多、月经紊乱等,还可出现压迫症状,如尿急、尿频、夜尿增多、大便困难、下腹坠痛、白带增多,不孕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无症状性子宫肌瘤往往在肌瘤较大时可在腹部无意中摸到或常规妇检时发现[2]。过去对子宫肌瘤运用的是手术治疗的传统方法,随着科学发展,一种运用特制导管插到
3、病变的供血动脉,应用药物或栓塞剂进行治疗的微创治疗方法-子宫肌瘤介入治疗获得成功。近十年来,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对我院2007年6月~2009年9月21例行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6月~2009年9月共收治子宫肌瘤患者21例。21例子宫肌瘤患者均已婚育儿,年龄23~65岁,平均(43.43±6.49)岁,肌瘤个数平均3.13个,最多18个,80%在5个以下,单发性肌瘤占40.20%。单纯肌壁间肌瘤占26.7%,浆膜下肌瘤占10.5%,黏膜下肌瘤占38.7%,多发性肌瘤占58.1
4、4%,宫颈肌瘤占1.86%。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腹部包块、继发性贫血以及产后尿频、排尿、排便困难等症状。患者均经妇科、B超检查及CT平扫和增强确诊。 1.2治疗方法:子宫肌瘤患者平卧于造影台上,常规消毒铺巾,腹股沟区局部麻醉,运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后,插入4F子宫动脉导管或Cobra导管,选择性地分别插入左右骼内动脉造影,明确双侧子宫动脉开口部位及走行后,将导管超选择插入子宫动脉内,行动脉造影,明确肌瘤大小、部位、数目及供血情况,留置导管于子宫动脉内,经导管推注PVA颗粒栓塞子宫动脉主干。复查造影见肌瘤血供完全阻断,术毕,拔管加压包扎,并用
5、1kg盐袋压迫伤口返回病房。 1.3结果:21例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2讨论子宫肌瘤是威胁女性健康常见的妇科肿瘤疾病,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其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生育年龄女性约25%~30%有子宫肌瘤,以盆腔包块、月经过多和继发性贫血为主要症状[3]。而作为这种常见的妇科病,其治疗方法也有很多,诸如手术切除子宫、腹腔镜肌瘤剔除、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但子宫切除术不易被未生育或年轻的女性接受;进行腹腔镜肌瘤剔除术的复发率高达20%~25%;药物治疗子宫肌瘤疗效也不理想,且不良反应多[4]。而子宫肌瘤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
6、方法,其愈后不存在复发的可能。但并非所有的子宫肌瘤均需行介入治疗。其主要临床适应证为:子宫肌瘤引起明显相关症状,如经期过长、量大、痛经,出现直肠、膀胱压迫症状、明显腹部包块,造成不孕或流产以及发现肿瘤后造成明显的心理症状等。子宫肌瘤介入治疗有如下优点:①对怀孕无影响:肌瘤是导致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介入治疗肌瘤萎缩后,患者即使妊娠也不会造成肌瘤的反弹,子宫组织结构未受到损伤,妊娠率可达到90%以上,对胎儿的正常发育也无影响。②操作简便、见效快、无痛苦、无创伤,是一种人性化的治疗。③保持了人体的形体美和子宫的完整性:细针穿刺的介入治疗,使子宫的完整性得以保持,内分泌功能得以保持[5]。
7、总之,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科学、安全、疗效好、住院时间短,在国内外已经成为取代子宫切除治疗子宫肌瘤的首选方法。【参考文献】 [1]林浩,舒峰.子宫肌瘤介入治疗12例疗效及副反应分析[J].淮海医药,2009,27(6):525.
[2]杨宇,崔振玉.介入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4):78.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45.
[4]林巧稚.妇科肿瘤[M].北京:人民卫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