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经济增长研究论文

就业与经济增长研究论文

ID:12033620

大小:6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5

就业与经济增长研究论文_第1页
就业与经济增长研究论文_第2页
就业与经济增长研究论文_第3页
就业与经济增长研究论文_第4页
就业与经济增长研究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就业与经济增长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 摘 要: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从有效就业的视角研究了我国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有效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有效就业的增加也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关键词:有效就业 经济增长 协整 格兰杰因果   一、引 言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增长,但同期却没有出现相应的就业增长,GDP的就业弹性呈逐年下降趋势:1985—1990年我国GDP的

2、就业弹性为0.2992,1990—1995年下降到0.1165,1995—2000年则进一步下降到0.1078(据《中国统计年鉴》各年有关数据计算而来)。一些学者(胡鞍刚1997,周其仁1997,张车伟等2002)认为就业弹性的下降趋势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在下降,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带动就业的相应增长。对此结论,另一些学者持不同观点。邓志旺等(2002)认为以上所谓的就业弹性只是名义就业弹性,把隐性失业考虑进去以后的实际就业弹性在此期间并没有急速下降。国家计委课题组(2002)和钱永坤等(2003)通过建立计量模型

3、分析了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带动了就业增长。龚玉全等(2002)从有效劳动需求,即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约束下以劳动力的边际产值等于其工资成本时的劳动力使用量出发,认为经济增长通过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带动了企业总劳动工时的增加,事实上促进了有效就业的增长。   笔者认为用名义就业弹性的下降趋势来说明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符合我国存在大量隐性失业的客观现实,分析我国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必须考虑隐性失业问题。实际就业弹性的计算虽然说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在此期间并未下降,但它本身并不能说明经济增长

4、与就业之间存在何种关系。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带动了就业规模的扩大,但由于时间序列变量多为非平稳序列,在没有检验经济增长变量与就业变量的平稳性之前,“伪回归”出现的可能使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龚玉全等虽较好地从理论上论述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一致性关系,但其结论缺少经验证据的支持。   本文正是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从有效就业的视角入手来研究我国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首先从名义就业量中减去隐性失业,估算出相应的有效就业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协整理论,考察我国有效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协

5、整关系,最后用格兰杰检验验证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有效就业的测算   有效就业实际上是名义就业中不存在隐性失业时的就业数量。其计算公式为:有效就业=全国从业人员数一城镇隐性失业数一农村隐性失业数。有效就业估算的关键是农村和城市隐性失业的测算。   目前,计算农村隐性失业的代表方法有以下几种(隗斌贤,1999):国际标准比较分析法,即在与我国农业产值比重相当的国家或其历史时期中找出一般农业劳动力比重标准,然后将我国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与此标准比较,多出来的部分即农业隐性失业。另一种比较分析法以农业劳动力人数与土地资源

6、的生产性比例进行比较来估计农业隐性失业;第三种方法是王城(1996)根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归纳的一个计算公式:农村隐性失业人数=农业劳动力供给数一乡镇企业就业量一个体私营经济就业量一进城务工量一农业可容纳劳动力。其中,第一种方法的国际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而使劳动力积存在农业的程度,不能反映农村劳动力有效利用程度的高低。第二种方法仅以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为标准测算农业的隐性失业,反映的仅是由耕地资源短缺所形成的农村隐性失业,因而比较粗略。王城的方法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故本文用它

7、来测算我国农村隐性失业。   关于城镇隐性失业的测算,本文以国际劳工组织和中国劳动部的调查结果(城镇各类企业综合隐性失业率为18.8)来测算样本期间城镇隐性失业人数。其理论根据是城镇隐性失业主要存在于国有经济部门,在这些部门的隐性失业存量没有明显变化之前,假定城镇隐性失业率保持不变。此假定的依据是近年来我国国有部门的就业机制虽然发生了一些市场化变化,但政府在相当程度上用行政控制国有部门隐性失业显性化的做法使国有部门隐性失业率基本保持不变(夏业长,2000)。  样本选取1984年10月城市改革以后,即1985—2000

8、的年度数据。本文之所以没有包括2000年以后的数据,主要的考虑是2000年以后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城镇隐性失业率较以往有了较大变化,若再以上述方法估算城镇隐性失业,结果可能会有较大误差,另外这也是为了便于和前文所提的研究结果相比较。表1是根据以上方法得到的估算结果,其中RE为有效就业数量。实际GDP是以1978年为基期的数据。图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