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年来 “佛学视域”中的“陶渊明”

1500年来 “佛学视域”中的“陶渊明”

ID:12029718

大小:3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5

1500年来 “佛学视域”中的“陶渊明”_第1页
1500年来 “佛学视域”中的“陶渊明”_第2页
1500年来 “佛学视域”中的“陶渊明”_第3页
1500年来 “佛学视域”中的“陶渊明”_第4页
1500年来 “佛学视域”中的“陶渊明”_第5页
资源描述:

《1500年来 “佛学视域”中的“陶渊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1年7月全国陶渊明学术研讨会大会论文陶渊明专题接受史研究《古今64家陶诗佛音接受总汇》前言:1500年来“佛学视域”中的“陶渊明”重庆丁永忠2011-7-22凭借个人有限的佛学修养和期待视野,笔者从1500年来众多读陶研陶的接受文本中,梳理出了64家的陶诗佛音解读文字,自陶渊明身后的第一解读者——颜延之开始,直至当代最新一位解读者——“笔者”为止,基本反映了历代士人和现当代学人对陶渊明佛教思想接受的大致情况,并名之为《古今64家陶诗佛音总汇》(以下简称《总汇》)。本《总汇》若再细分阶段,其大致情况是:唐前6家,唐7家,宋16家,元2家,明5家,清12人,现当代16人《总

2、汇》反映出的“陶诗佛音”接受情况,和当今众多陶渊明接受史研究大致同步,也热烈于宋清两朝和现当代。虽则如是,各历史时期“佛学视野”中的陶渊明形象又各有特色,这正是一般接受者所不熟悉的地方,现简述如下:一、唐前6家,均为虔诚的奉佛之士,除了慧皎认可陶渊明《搜神录》“傍出诸僧,叙其风素”外,其余5家在一致肯定渊明“放逸之致,栖托仍高”基础上,又各有侧重,其中尤以晋宋时的颜延之、梁代的昭明太子对陶渊明人格情操的解读最具佛教特色。颜《诔》在肯定陶的“道不偶物,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同时;还以“维摩之默”称赞渊明处世之风——“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再者,渊明长颜延之20岁,可谓“忘

3、年交”,因此诔文之末还恳切地追记了渊明在私宴上对年轻延之的规箴:“违众速尤,迕风先蹶。身才非实,荣声有歇。”这“身才非实”6一句便是地道的佛教人生观了。昭明《陶集序》更以佛教“风教”说来评价、赞美陶渊明其人其文。对此,可参考《总汇》摘录的第64家,即笔者的《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风教”说平议》和《论萧统〈陶渊明集〉与〈文选〉的不同文学价值取向》二文,以见其详。唐前6家论陶的“佛学视野”,为何一直被人忽视,皆因此一时期处于中国佛教的玄学化时期,其佛学言论大都被传统语汇包裹所致。对此,又可参考《总汇》中摘录的笔者文——《魏晋佛教玄风与东晋诗人陶渊明─—〈陶诗佛音辨〉献芹》。二、

4、在唐代7家中,尤值一述的是无名氏《莲社高贤传》的出现,彻底将陶渊明形象佛教化了,这显然是陶渊明接受史上一件大事。无名氏将陶列入“不入社诸贤传”的理由是什么?除了陶有“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耻复屈身异代”的世俗人格节操外,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陶在隐居中所表现出的特别浪漫风尚和独立特行。《莲传·陶传》仅320余字,却突出载录了“羲皇上人”之想、空抚“无弦琴”、慧远“破戒许饮,邀陶入社”诸事,这就表明此三事完全是当日佛门接受认可,甚至欣尝的人生态度和行迹。因此,我们若要以“造焉,忽攒眉而去”来证明陶渊明是反对佛教,反感慧远的,就应三思而后言。(对此可参阅丁永忠《陶渊明与慧远——陶渊

5、明不入“莲社”之我见》,原载学术月刊;1987年10期)此外,虔心奉佛的白居易对陶渊明的推崇,对其作品的有意仿拟,应该说其中也渗透了一份宗教感情。三、钱钟书先生说“渊明文名,至宋而极”;面对《总汇》所辑录的“宋16家”言论,我们似乎同样可以说,“渊明禅名,至宋而极”。由于佛教的普及与深入,宋人的佛学视野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而在陶渊明接受史上也激起了很大反响,北宋大文豪苏轼在阅读陶的《饮酒》诗时,就深深喟叹道:“人言靖节不知道,吾不信也。”南宋罗大经在研读了《形影神·神释》后也说,“不以死生祸福动其心,泰然委顺,养神之道也。渊明可谓知道之士矣”;而一些佛学修养甚高的诗评家在阅读

6、陶诗后则做出了进一步的哲学评价,如南宋叶梦得、周密等对渊明《神释》诗的研读结论是:“6此释氏所谓断常见也”,“此乃不以死生祸福动其心,泰然委顺,乃得神之自然,释氏所谓断常见者也。”宋人中更有甚者,将陶渊明的佛学形象拔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俨然成为一诗中的“达摩”宗师。如葛立方说:“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之宗,达磨西来方有之,陶渊明时未有也。观其自祭文,则曰:‘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其拟挽词,则曰:‘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其作《饮酒诗》,则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形影神》三篇,皆寓意高远,盖第一达磨也。”周正夫又说:“渊明诗云:‘山色

7、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时达摩未西来,渊明早会禅”。如果说唐时的《莲社高贤传》还只是从渊明的心态行迹来接受“佛教”的陶渊明,那么两宋文人则全是从渊明的诗文中来接受“佛学”的陶渊明,这显然是对陶的佛学认识深化的结果。两宋时,对陶渊明“佛学形象”的接受还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当时佛教界人士对渊明浪漫行为和艺术思维方式的效仿。赜藏《古尊宿语录》所提及的禅师爱弹无弦琴,宗哓《乐邦文类》所辑录的佛门居士对《归去来辞》的仿作,即是典型之例。以上事例和诗文,恰好说明陶渊明文本结构中充满了众多的未定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