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西游记》中的佛学意味

浅论《西游记》中的佛学意味

ID:24615373

大小:57.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5

浅论《西游记》中的佛学意味_第1页
浅论《西游记》中的佛学意味_第2页
浅论《西游记》中的佛学意味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论《西游记》中的佛学意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论《西游记》中的佛学意味高原河北省廊坊市第八高级中学065000摘要百回木《丙游记》作为一部以取经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从其取经故事源起到成书可见《丙游记》的故事原型是佛教的;他的故事主旨体现了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的取代。关键词丙游记故事主旨明心见性佛学意味百回木《丙游记》作为一部以取经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充溢着浓厚的的宗教色彩,尤其是佛教。明代李贽曾云:“不曰东游,而曰丙游,何也?东方无佛无经,丙方有佛有经耳。东升方也,心生种种魔生。丙灭地也,心灭种种魔灭。然后有佛,有佛然后有经耳。无佛则无佛可知。此所以不曰东游,而曰丙游也。”(

2、1)正因为经、佛在丙方,才有《丙游记》。张潮在《幽梦影》中云:“《丙游记》是一部悟书。”一个“悟”字,说明了《丙游记》与佛教的深层关系。一、《丙游记》的故事原型是佛教的百回木《丙游记》沿承了以“取经”为线索的叙事模式,只是人物的配置发生了变化。唐僧取经之事史实确有之,这也是中丙文化交流的大事件。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玄奘带着仆人和马匹离开长安经河丙走廊出玉门关,过吐兽番,历尽艰辛,后来仅剩下孤身一人及瘦马到达天竺。他的学识、修养得到了天竺佛教界称赞。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长安。唐太宗派宰相亲自去迎接,也使其事迹得以流传

3、。玄奘回长安后,用十九年译出佛经75部1300余轴,创立了佛教的重要宗派法相宗。唐太宗对他也大加称扬,说他是“法门之领袖”。《丙游记》是以玄奘为原型而创作的一部作品,其故事的源起到成书蕴含着宗教意味。从事实到《诗话》是其故事演变的第一个阶段。取经故事的事实文木见于《大唐丙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丙域记》是由玄奘口述,弟子辨机笔录而成的。主要记述两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宗教事迹和政治、经济、交通状况。玄奘去世后,弟子慧立把玄奘生前讲述的有关取经的故事形成文字,这就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其中己有美化、神化的虚构成分。

4、此书写的生动、细致、丰富,被梁启超誉为“古今所有名人传谱中,值得应推第一”。二、《西游记》的主旨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佛教史上大乘佛教取代小乘佛教《西游记》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乘佛教取代小乘佛教的过程,小乘佛教偏重于个人的解脱,大乘佛教致力于一切众生的解脱,提出“普度众生”的口号。《西游记》体现了对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理想的推崇,这从取经缘由中可见。取经缘由是上界和下界的普度众生、创建人间乐土的共向需要。在上界是如来为了劝化众生,建立一种“不贪不杀”,“敬天礼地,心平气爽”,“人人固寿”的人间乐土,而开出“三藏真经”的药方;在下界,是

5、唐太宗有“度鬼”的需要,而“度鬼”是为了“阳世间”“得享太平之庆”。可见,上下界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普度众生、创建•一个人间乐土,这显然是大乘佛教追求的0标。观音菩萨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向唐僧推荐大乘佛教说:“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生,只可浑浴和光而己;我冇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后来又向唐太宗重申:“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佛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可见,取经的目的就是以大乘佛教取代小乘佛教,实现“普度众生”的目标。唐僧师徒在取经

6、途中实践了“普度众生”的理想。在陈家庄,他们解救了准备献祭给妖精的童男童女;在比丘国,让1111个用作药引子的儿童重回父母身边;拯救倍受折磨的车迟国和尚;根治了四方寸草不生的八百里火焰山;铲除了荆棘岭等等。但文本中也出现了骂如来是“妖精的外甥”,咒菩萨“一世无夫”的情节,如何对待这些?从传入我国的佛教诸流派中,净土宗与禅宗最为流行,成为中国佛教的两大主流。净土宗是专修往西方阿弥陀佛浄土的一个宗派。“净土”,相对于“秽土”而言,用以指“佛”所居住的国土。按照浄土宗的说法,佛的国土洁浄美好,没有任何污染,因此称为“浄土”,而世人所

7、居之处则充满污浊,故而称为“秽土”。生于“秽土”的人,如果通过一定的修行,有希望在未来之世降生于佛的国土,享受“浄土”的一切幸福。“浄土”信仰里是虚幻的空想,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所以为缺乏文化的下层人民所接受、奉行。惠能是禅宗的开山祖师,其教义宗旨人人是都有佛性,“佛是自行性作,莫向身外求”,“识心见性,即悟大本”,强调“不立文字”,“顿悟成佛”。《西游记》中看不到净土宗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对西方净土的揶揄。如阿傩、迦叶索要人事,如来反以一种讨价还价的方式为其辩护,表现了文本对西方净土的否定与调侃。而书中随处可

8、见禅宗思想的流露。第二十四冋,唐僧问悟空几吋可到灵山,孙悟空冋答:“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冋首处,即是灵山。”第八十五冋,孙悟空对唐僧说:“佛在岭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此即是禅宗“即心是佛”的观点,就是“佛是自性作”。第九十三冋,唐僧师徒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