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文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文

ID:11901140

大小:33.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4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文_第1页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文_第2页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文_第3页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文_第4页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对屈原人格美的研究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梁存发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10春学校: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内容摘要】:中国历史第一位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具有崇高的人格美。其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理想的不屈追求,直面人生上下求索,对邪恶势力不妥协的斗争,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精神。【关键词】:屈原政治家诗人人格美对屈原人格美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以个体生命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荣耀和精神上的榜样。屈原崇高峻洁的性格特点和伟大的思想品质,在人类灵魂的制高点上,展示着不凡的人生境界。他对人格美的崇高追求和身体力行,使他总是显得那么

2、神圣而又凛然不可侵犯,这也是人们尊崇、敬仰和纪念他的缘由。成为历代人们心中一面不朽的旗帜。屈原的人格美不仅表现在他流传下来的不朽篇章中,还在于他崇尚峻洁的人格与政治理想、爱国情怀、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结合在一起,水乳相融。屈原人格美的形成,不仅出现在他作品中真情的流露,更在于他言行一致的行动表白。一、屈原的人格美表现为对崇高政治理想的追求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也就是举贤任

3、能,立法富国。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美国思想家埃里希·费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信念与其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毋宁说是一种分布于整个人格中的性格特征。”屈原兼政治家与文学家于一身,政治家的头脑决定了他要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奋斗不息;放弃理想和信念也就等于放弃了人格。屈原一旦认定了崇高的政治理想,就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美。二、屈原的人格美表现为直面人生、上下求索的精神屈原不仅是一个热情的诗人,还是一个冷静哲人,更是一个

5、无畏的勇士。他大胆怀疑,不懈探索,追求真理,直面人生。鲁迅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屈原正是这样的勇士。他清楚整个社会充斥着嫉贤蔽美、结党营私、善恶不辨、随波逐流的溷浊风气,他更清楚那群小党人嫉贤妒能、营谋私利、颠倒黑白、搬弄是非的伎俩。面对这些,他选择的不是变心从俗、隐忍退让,而直道而行、大胆揭露、无情批判。他置生死于度外,为真理而献身。所有这些沉淀到屈原的诗歌当中,形成屈原诗歌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求索精神,这种精神也构成了屈原诗歌人格美的一个方面。在《离骚》中,诗人一方面对浊世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如“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惟夫党人

6、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众皆竟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另一方面,他又表明了自己坚持正道、不改初衷的决心,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于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屈原经历坎坷、饱受磨难,却始终坚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态度。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是来自于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来自于对爱国爱民的坚定信念,来自于对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  屈原

7、不满足于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他不断地探索人生的真谛,思索终极的真理。在《天问》一文中,他一共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的内容,既显示了他广博的知识,更集中地表现了他深邃的怀疑精神与探索精神。对于“天问”二字,历来解释不同。王夫之《楚辞通释》的解释比较通达:“ 原以造化变迁,人事得失,莫非天理之昭著;故举天之不测不爽者,以问憯不明之庸主具臣,是为天问,而非问天。….抑非徒渫愤舒愁也。”王夫之认为天问是关于天的问题,天指天理而言,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得失统统属于天理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