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871473
大小:72.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14
《中西小说创作中心理描写艺术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西小说创作中心理描写艺术比较研究赵潞梅摘要: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分别孕育了双方各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和小说发展历史,其中小说在心理描写艺术方面的差异和特色备受人们关注。中国古典小说表现人物行动重于内心,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多通过典型的细节动作与特定的情景氛围等外在形象因素进行间接的动态表现,让读者从中感受和体验。西方古典作家则特别重视细致入微地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善于直接深入到人的心灵,去剖析和挖掘人们隐蔽的,多侧面,又富于变化的内心世界。关键词:心理描写;小说创作;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特色一般地说,文学要表现人性,必然会在一定
2、程度上揭示人的某些心理特征。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在小说创作中注重心理描写,这是中、西方作家共同的理性认识和追求。但中西小说是在不同的土壤中培育出来的果实,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学传统的不同,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尤其是在心理描写方面存在差异。中国古典小说在人物描写上以其动作性强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作家往往通过对人物言行的逼真刻划,通过对生活事件和生活环境的细致描摹来体现出作品人物的精神和作家主观的评价。西方古典小说家则极其重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把人物的精神情感放在突出的位置,往往以小说挖掘人物内心活动的过程来衡量小说的艺术水平
3、,并通过大量的带有作家主观色彩的心理描写更好地宣达自己的艺术主题。本文旨在展示中西小说心理描写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并探讨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一、中西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所谓心理描写,就是艺术地刻划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形象,这是小说创作中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法。小说重在写人,而写人若不写其心理,就会使人物形象失去了灵魂。正如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所说的,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16我国古典小说,从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经唐代传奇,宋元明话本拟话本,到明清章回体长篇小说,有一个漫长的
4、发展过程。作为小说艺术表现手法之一的心理描写,是与其母体相伴而来,并且随着小说体裁的发展而逐步成熟的,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随着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的产生,心理描写艺术便从其母体中诞生了。从当时的志怪、志人作品来看,作者采用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比较多,也比较普遍。如《笑林•汉世老人》[1]三国魏·邯郸淳.太平广记·汉世老人[M].第二册第一百三十六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1053[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47.[3]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M].中编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5、002.399.[4]曹雪芹.红楼梦八十回校本[M].俞平伯校订第一册香港:中华书局,1974.337.[5]曹雪芹.红楼梦八十回校本[M].俞平伯校订第一册香港:中华书局,1974.284.[6]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8.[7]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M].山东:齐鲁出版社,1987.10..[8]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449[9]曹础基.庄子浅注·秋水[M].北京:中华书局,1982.257参考文献:[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
6、953.[2]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鲁迅.中国文学史的变迁[M].鲁迅全集[M].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5]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6]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王增斌、田同旭.中国古代小说通论综解[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9]郑克鲁、黄宝生
7、等.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张玉能.西方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戴汝才.谈谈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心理描写[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2).[14]戴汝才.谈谈我国古典小说中心理描写的民族特色[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5(3).[15]顾冠华.在与西方古典小说的比较中看中国古代小说心理描写特色成因[J].江苏社会科学,1992(2)[
8、16]饶芃子.中西小说的渊源、形成过程比较[J].学术研究,1994(2).[17]于胜民.略论欧洲文学中心理描写艺术的发展[J].湖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