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小说心理描写艺术性

浅谈鲁迅小说心理描写艺术性

ID:32645118

大小:69.38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14

浅谈鲁迅小说心理描写艺术性_第1页
浅谈鲁迅小说心理描写艺术性_第2页
浅谈鲁迅小说心理描写艺术性_第3页
浅谈鲁迅小说心理描写艺术性_第4页
浅谈鲁迅小说心理描写艺术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鲁迅小说心理描写艺术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鲁迅小说心理描写艺术性【摘要】鲁迅创作中时常超越故事情节的发展,依照自己的艺术构思来支配和表现不同时空中的人物,尤其擅长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剖析人物内心深处的卑陋与丑恶。本文试从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的叙述视角的艺术性、人物心理共性与个性融合的文学典型性、意识层流的创设运用、内心独白的自我剖析,对鲁迅小说作粗浅的研究。【关键词】心理描写鲁迅小说心理表现技巧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广阔地反映生活,而且能深刻地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人物内心深处的秘密,揭示人物的精神面

2、貌,有助于突出作品主题,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展示情节的发展变化。中国传统小说的创作都重视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描写,不仅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风度、言谈举止,人物的视、听、味等感官以及表情、动态和静态等多方面地、直接地、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而且还可直接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多层次表现人物的情感,方式多样。纵观鲁迅的小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有其自己独到的处理方式,在继承传统创作方式与借鉴西方小说的心理描写之间,创造了“鲁迅式的”新形式,形成人们常对其作品评价“表现的深

3、切和形式的特别”的冷峻艺术特色。本文试从鲁迅小说心理描写的几个特色来谈谈其艺术性。1.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的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人称常用两种方式:一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述;二是以“他”——第三人称的口吻来叙述。第一人称常会增强作品的真实性,但受耳闻目见的限制,空间延伸小。第三人称则没有约束,不受限制,并且站在客观的立场,可对主人公进行评说,空间延伸大。鲁迅的小说喜欢以''我”的所见所闻来做叙述角度,但"我”只是做线索人物,并非主人公,于是便有了第一人称的口吻,其实是第三人称叙述的艺术效果。

4、比如,《故乡》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作为小说的情感发展主线的。“我”是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的代表,"我”是闰土生活的见证人,既知道他的过去,也了解他的现在。“我”的抒情是闰土客观生活经历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多子,饥荒,苛税,兵,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我”的心灵震动由闰土心理内部发展的两种相反的形态所掀起:儿时的'‘迅哥儿”到成年的'‘老爷……”,简短的称呼已使“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透过这句带揣测性的话语,反映了闰土心灵发展的巨大变化以及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之深。况且

5、,“我”的"兴奋”与“我”眼中闰土的“欢喜和凄凉的神情”的对比,更可体现出闰土的麻木及心理变化的过程。将一个被生活、封建思想、军阀压迫、帝国主义层层剥削压迫下的下层农民形象典型的塑造出来。《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我”,是孔乙己一生遭遇的见证人。通过他叙述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从而揭示孔乙己内心:“窃书不能算偷……”的尴尬与窘迫,“排出九文钱”的故作潇洒,“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穷酸与慌张;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孔乙己的名字、过去和现在等进行品评,推测其心理及性格发展的历程。鲁迅小说这种以第一

6、人称“我”的角度叙述,以“我”的听见所闻带出主人公所生活的社会舞台,对主人公进行观察,揭示思考与推测,使其具有第三人称的叙述效果,它没有一般作品中"我”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局限,而是没有约束,不受限制,据作者之所能尽意地描摹特色各具的环境,刻画心态各异的人物,呈动态变化,它像一部无声的摄像机将人物内心世界的阴晦面真实客观地展现出来,揭示主人公悲剧形象的社会根源。2.人物心理共性与个性融合的文学典型性小说人物的典型性在于,人物往往是社会某一类人共性的聚合,共性概括得越广泛,这个人物形象就越有代表性,揭示

7、的社会问题就越有普遍性。同时这个人物又要具有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物的独有性格特征,个性越突出,人物形象就越鲜明,越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共性与个性的高度统一,往往是对人物内心的解剖,最能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丑陋面。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这样的艺术典范。以《阿Q正传》为例:从共性方面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集中地反映了旧中国整个国民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是长期的封建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沉淀与鸦片战争以后出现的失败主义相结合的产物。阿Q向往革命,渴望改变艰难处境的强烈愿望,也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的,可以说是生活在黑暗的旧

8、中国的广大贫苦农民的共同心声。而从个性方面看,阿Q的心理活动又总是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思维方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地主、资本家以钱财傲视他人,官僚们以权势地位傲视他人,知识界也可以知识傲视他人,然而所有这一切于阿Q无缘,他一无所有,也一无所知,就只好:'‘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算是什么东西!”这却是阿Q的自夸,不可能是别人的。他的“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的工作很合拍,偶有“颂扬”,也就感到很对味甚至不辨是真心还是讥笑,而感到“很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