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研读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研读文本

ID:11821110

大小:1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4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研读文本_第1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研读文本_第2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研读文本_第3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研读文本_第4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研读文本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研读文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研读文本一堂好的语文课,重在有“看点”,它不唯“上”不唯书,有个性,好课应是灵动的,智慧的,更多地有动态生成的东西,因此,教师备课时,对文本的研读尤为重要,我们不少老师在平时备课时,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看教参是怎样分析教材,怎样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然后还会去查有哪些老师上过这一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最后才匆匆地去看教材,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就很难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也就没有自己对文本的独创见解。教师直面文本,进行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首先要把教材

2、当成一个“文质兼美”的读本,静心沉入文本,入境体悟,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复阅读和品味中,对文本的精彩语段、重点词句甚至是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并通过深入思考,读出每个空白处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味理趣,获取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不局限于文本阅读,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在广阔的背景资料中进行深层的思考与钻研,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宽度。所以说研读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个性对话的过程。要以读者之心与作

3、者对话,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思考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儿童之心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编者、学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文本研读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以读者之心与作者对话,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思是每个人的阅读水平、生活经历、年龄大小不同,阅读收获是各不相同的,但落脚点是相同的——都是哈姆雷特,也就是说文本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语文课程追求的多元解读,是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4、是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的阅读。所以教师在解读文本和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误读,二是泛化。比如《狐狸和乌鸦》一文,有学生的理解是:要想得到别人的东西,就得骗。这就偏离了文本,误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学时老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基于文本,引导学生体会坏人说好话往往是骗术的一种,要特别警惕,这样让学生在感情判断中明白文本所说的道理。而有些文本的解读就需要追溯作者的生平和写作的背景,要基于历史的规定性。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它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蕴涵着“信

5、守诺言,珍惜情谊”的思想。对课文蕴含的道理,学生的认识可能不太一致。教学中有学生谈到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也有学生会提出要“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感受和见解,那么,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来支撑,而不是相机拓展和展示有关破坏环境的资料,给学生渗透“保护环境”这的人文精神。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就会冲淡了童话的主题——“诺言和情谊”,脱离了文本的本意,也就泛化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学也就会避重就轻,失之偏颇。二是以教师之心与编者对话,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语文教材不等同于教学

6、内容,它是教师的教本,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教材中的文本,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文章写了什么,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受到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而一旦这些文章被选用到语文教材中,它的价值就发生了变化,除了保留原有的阅读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教学价值——文章是怎样写的。也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使学生获得言语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获得表达的方法与艺术。这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常常惊叹于名师精彩纷呈的课堂,其实,教学中的精彩往往来源于发掘教材中教学价值的功夫。因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是

7、外显的,“怎么写”,要琢磨,它是内隐的,就需要教师在领悟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教材中将语言因素发掘出来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获得。发掘语言因素,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慈母情深》中有一段话,跟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很不相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教师在解读这段话时,就要想想,作者为什么将“我的母亲”放在句子的后面,为什么要重复写三次?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反复研

8、读课文,你就不难发现,这种“倒装”和“反复”的写法,强调的是母亲的背、脸以及眼睛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的变化,这样的描写就像特写镜头,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突出的是母亲的动作,对母亲为全家操劳的艰辛就有了更深的体验。文中还有类似的写法,“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通过理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