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772720
大小:2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3
《双侧腹股沟胚胎残件囊肿伴右侧斜疝1例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双侧腹股沟胚胎残件囊肿伴右侧斜疝1例报告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0年第2期第7卷短篇报道作者:向波黄鲁刚陈绍基韦福康单位: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成都610041【中图分类号】R657.8【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7-9424(2000)02-0071-01▲患者,女,34岁。出生后4个月发现右侧腹股沟可复性肿块,平卧后消失。3岁后左侧腹股沟也扪及鸽蛋大小肿块,挤压后不缩小,同时右侧肿块也逐渐不能完全消失。双侧肿块缓慢长大,偶有隐约胀痛(与月经无关),一直未行正规治疗。入院前15天因右侧肿块明显长大,局部持续性胀痛收入我科。查体:双
2、侧腹股沟均丰满,右侧扪及6.0cm×6.0cm的囊、实质性肿块;左侧扪及6.0cm×8.0cm的囊性肿块。表面光滑,似有分叶,不活动,轻度压痛,挤压后右侧肿块略有缩小。B超示双侧腹股沟囊肿,右侧5.0cm×2.5cm大,左侧6.4cm×2.8cm大,加压后右侧囊肿缩小。以“左侧子宫圆韧带囊肿”及“右侧腹股沟斜疝”在持硬麻醉下行“双侧腹股沟探查,肿块切除术”。术中见右侧腹股沟斜疝疝囊约5.0cm×3.0cm×3.0cm大,未见疝内容物,在疝囊旁子宫圆韧带上见6.0cm×4.0cm×4.0cm的囊、实混杂性肿块,囊肿部分呈多房性,囊液为陈旧性血液,并有蒂状
3、结构与腹腔相连;左侧肿块位于圆韧带旁,约6.0cm×6.0cm×6.0cm大,由数个2.0cm×2.0cm×2.0cm大的葡萄串状小囊肿组成,囊液为棕褐色。术中切除双侧肿块及右侧斜疝疝囊高位结扎。病理报告:送检囊肿壁未见被覆上皮,壁内较多肌细胞团束,伴出血炎性肉芽组织形成。病理诊断:双侧腹股沟胚胎残件囊肿(午非氏管源性)。中肾管又名午非氏管(Wolffianduct),副中肾管又名苗勒氏管(Müllerianduct)。胚胎发育4周末,中肾体和中肾管开始出现,在男性发育成输精管、精囊管、附睾及旁睾;在女性,当胚胎达30mm(约57天)时开始萎
4、缩和退化。副中肾管发生在中肾管出现2周后,在女性发育为输卵管、子宫、阴道的一部分,在男性则逐渐退化。中肾管残迹和副中肾管副管腔在男性多残留于阴囊内形成睾丸附件、附睾附件、旁睾、输精管附件;在女性则残留于卵巢和输卵管间的子宫阔韧带、子宫体、颈旁、阴道壁内,出现在腹股沟子宫圆韧带旁极为少见。多数长期静止,少数发育为囊肿,如发生成实性肿瘤则多为恶性,如中肾瘤或恶性混合性苗勒氏瘤。此病在男性多因附件扭转而出现阴囊红肿、疼痛,需与睾丸扭转、急性睾丸炎、急性附睾炎相鉴别;在女性多发于生育年龄,高峰期在40~50岁间,一般为单侧,双侧极少。本例患者幼年期即发病,且囊
5、肿位于双侧腹股沟子宫圆韧带旁,又伴有右侧斜疝,而且女性腹股沟区发生子宫圆韧带囊肿也较多见,故导致本例曾多次误诊为腹股沟斜疝或子宫圆带囊肿而未做进一步治疗。由于此病罕见于腹股沟区,如属实质性肿块,尤应考虑有恶变的可能。故对于腹股沟区原因不明的肿块,应早期手术探查,以免漏诊此病而延误治疗。■【作者简介】向波(1972年-),男,重庆市人,硕士,主要从事小儿普通外科临床工作及食道碱烧伤后食道狭窄的机理及防治研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