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出血性输卵管炎25例误诊原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出血性输卵管炎25例误诊原因分析作者:王娟单位:当阳市中医院关键词:输卵管炎 出血性输卵管炎是妇科急腹症之一,常有不同程度的腹腔内出血。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妇科急腹症的3%~5%,已跃居第4位。我院1998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妇科急腹症906例,其中出血性输卵管炎29例,占同期妇科急腹症的3.2%。29例中25例误诊,误诊率86.2%。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年龄22~45岁,平均32.2岁。从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0分钟~10天,平均48小时。孕1产0者3例,22例为经产妇,最多孕6产3。
2、16例有宫腔操作史,3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史,2例有停经史,盆腔炎、月经不调史各1例。1.2 临床表现 25例均有突发性下腹痛,腹痛多从一侧开始,后转为全下腹持续性疼痛。伴有肛门坠胀感20例,阴道不规则流血11例,恶心、呕吐7例,发热(体温37.5~38.8℃)6例。腹部查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征,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的发生率分别为98%、87%、70%。妇科检查:宫颈举痛22例,附件区均有不同程度压痛,其中7例可触及肿块。2例血压为80/50mmHg、70/30mmHg,1例出现表情淡漠、全身湿冷休克症状,血压测不到。1.3 医技检查 本组
3、血白细胞>10×10*9/L10例,血红蛋白<90g/L5例,中性粒细胞>0.754例。入院时21例查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2例。23例行后穹隆穿刺,1例行腹腔穿刺,均抽出不凝固血液1.5~5ml。22例做B超检查,均提示子宫、附件正常,子宫直肠陷凹有液性暗区,8例附件有包块声影。1.4 误诊疾病 本组误诊为异位妊娠18例,卵巢破裂6例,急性阑尾炎1例。1.5 治疗及确诊经过 本组除1例保守治疗痊愈出院外,余24例均行急诊手术。术中见腹腔内出血量为200~1200ml,其中≥500ml者6例
4、,>1000ml者2例;输卵管增粗、充血18例,伞端渗血12例,与周围组织粘连9例;病变局限于一侧18例,双侧6例。22例切除病变明显侧输卵管,2例保留输卵管。24例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出血性输卵管炎。2 讨论2.1 临床特点 出血性输卵管炎是因输卵管间质炎性改变而出血,突破黏膜上皮进入管腔,并经伞端进入腹腔,引起输卵管及腹腔积血。其基本病理变化为输卵管充血、水肿、出血、坏死,输卵管增粗或肉芽组织增生,中性粒细胞浸润显著,少数可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绝对见不到绒毛或滋养层细胞。常因妇科宫腔操作、分娩或月经期等机体免疫力下降诱发,临
5、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腹腔内出血,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因其临床表现酷似常见的异位妊娠或卵巢破裂,易发生误诊,文献报道误诊率高达93.3%。个别病例甚至到术中、术后亦未能确诊,而最终由病理学检查确诊。本病以保守治疗为主,原则是抗炎和对症治疗,一般宜选用广谱抗生素,同时予抗厌氧菌药物治疗,若出血多、血压下降甚至休克者,需行手术切除病变输卵管。2.2 误诊原因分析2.2.1 对本病认识不足:本组病例占我院同期妇科急腹症的3.2%,因发病率较低,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易与异位妊娠及卵巢破裂相混淆而误诊。2.2.2 忽略病史的询问:本病多有诱发因
6、素,常继发于妇产科、计划生育手术后,尤其是近期。如2个月之内有人工流产者,常无附件炎病史,且发病可在月经周期的任何时间,无明显停经史,需高度提示本病。本组16例有宫腔操作史,3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史,占76%,仅1例有盆腔炎史,但初诊时均未引起接诊医师的重视。2.2.3 对临床表现分析不够:本病起病不如异位妊娠急骤,腹痛较轻,常为持续性,常可忍受,因其出血速度慢,出血量较少,一般不发生休克。本组出血≥500ml者6例,>1000ml者2例,仅1例发生休克。临床表现较轻的病例易误诊为输卵管妊娠流产。本组1例因外科医生未做腹腔及后穹隆穿
7、刺而误诊为阑尾炎。2.2.4 忽略感染表现:出血性输卵管炎发病时可有体温升高、脉搏增快、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本组10例有感染表现者误诊为异位妊娠或卵巢破裂,认为是腹腔内出血致血液浓缩和继发感染所致,而未考虑到继发感染常于发病后2~3天出现。2.2.5 医技检查误导诊断:本病尿、血hCG为阴性,B超显示子宫、附件图像正常。本组2例尿hCG假阳性,8例B超检查提示有附件包块声影,但术中均未发现包块,考虑为病变部位淤血块误认为包块所致。2.2.6 未仔细观察出血性状:出血性输卵管炎行后穹隆穿刺可抽出不凝固的血性液体,多呈淡红色或血水样,很少有
8、暗红色或陈旧性血液。本组13例未仔细观察、分析穿刺血液的性状,认为异位妊娠、卵巢刚破裂时出血量少所致穿刺液色淡红或鲜红,导致误诊。2.3 防范误诊措施 出血性输卵管炎因极易误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