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748820
大小:24.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13
《校园占座现象的法理学探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校园占座现象的法理学探究 摘要占座现象盛行于各大高校,细思量,这一平常的现象中蕴含着深刻的法理问题。从这一现象着手,以小见大,审视我国的法治建设,颇有裨益。 关键词占座习惯成文法法治建设 一、校园占座现象的基本描述 在开始探究占座问题之前,首先须厘清的是,由于高校管理大多属于“自治”领域,在其自身拥有的权限内,国家法律一般不加干预。因此,本文中的法律并非指国家法律法规,而是以自然法为基础,从法理角度进行分析,此亦是本文的基调。 占座,概言之,就是利用放置物品或做标记等方法,在某一公共领域向他人明示或暗示这一领域已有归属,从而排除他人使用权的行为。占座现象在大学校园已是司空见惯。一般情况
2、下,人们对这一做法普遍认可,很少出现破坏这一习惯的行为。 那么,对于这样一种算不上善良风俗的习惯,具备较高文化水平的高校学生为什么会普遍遵循?当这一习惯形成后产生了哪些弊端?“成文法”如何解决这一习惯带来的问题?其成效如何?无疑,这一细微处蕴含着深刻的法理,这也是本文的探究重点。 二、占座习惯的形成及其弊端 (一)占座习惯的成因 占座习惯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学校的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学生对自习室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人们对占座行为的普遍认可。同时,像许多习惯的形成一样,占座习惯的形成有一个自我加强的特点,随着占座者的增多,不占座的成本越来越高,这就使更多的人加入了占座者
3、的行列。最终,占座被绝大多数的学生所承认和采用,成为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习惯。 (二)占座习惯引起的弊端 占座习惯的形成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但其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一些弊端的出现。 占座制度易于导致占而不用,座位虚以待人,从而降低座位的使用率。此外,替他人占座的现象也层出不穷。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在同一自习室的同学能掌握完全的信息,然而,这些同学缺乏足够的激励对这一行为进行监督,也缺乏监督的标准,只能任凭习惯“为非作歹”。 三、成文法的出现及其与习惯的冲突 由于占座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学校出台了一些制度来改善这一现象。比如,在每晚自习结束后收
4、缴占座物品;在自习室张贴诸如“杜绝占座,提高座位使用率”的标语等。 相比于自发形成的习惯,校方的制度即为成文法。借用哈耶克的概念,这条成文法可以称为“外部规则”,而占座习惯相应地称为“内部规则”,在“外部规则”向“内部规则”渗透的过程中会存在着的阻碍因素,无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豍。这种冲突可以用一个抽象的场景加以概括:在成文法出现后,当一个占座者发现自己的座位已被他人使用时,一方面他认为按照习惯他应该能够要回座位;另一方面他又会担心使用者会援引成文法而拒绝让位,于是陷入两难境地。2 三、结语 习惯与成文法产生冲突,一个重要原因即是“立法者”忽视了习惯的影响力,认为作为“外部规则”的成文法
5、可以轻易地取代作为“内部规则”的习惯,借用哈耶克的话说,这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因为“立法者”没有认识到秩序并非一种从外部强加给社会的压力,而是一种从内部建立起来的平衡。 成文法的介入实际上使自习室呈现出了一种类似于“法律多元”的状况,人们的行为会同时受到成文法和习惯的影响。“立法者”忽视了人在法律面前的能动性,事实上是把法律视作游离于社会之外的规则,“立法者”的这种态度在面对一个有着根深蒂固传统的社会注定会产生期望之外的结果。 许多时候人们会把立法与社会生活的脱节简单地归结为“法制宣传不够”“群众法制意识淡薄”等一些外部原因,而事实上这种脱节的出现有着更深层次的意蕴。或许本文研究对象渺小
6、得不值一提,但目前的法学研究已充斥着太多的宏大命题,而一名法科学子需要的,恰恰是于平凡处发现法理的细致与审慎。 1840年以后,中国发现自己正置身于世界历史之中,这个发现绝对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为它自始就是不情愿地被一种异己的力量推动着进入现代。而今,我国的法治建设在阔步向前,借鉴别国经验同时,更须注重传统文化的解构,这对于扫清制度运行之阻力,更快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豍必须指出,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一种极为简单的法律现象,因此对“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的概念只是从最朴素的意义上来使用的,其详细意义参见,邓正来:《法律与立法的二元观:哈耶克法律理
7、论的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55-83页。 参考文献: [1]阎伟.占座现象的实证观察和理论分析——个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经济研究.1998(8). [2][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邓正来译.法律、立法与自由.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3]苏力.法律规避与法律多元.中外法学.1993(6).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