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714571
大小:3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3
《钱穆-朱子论读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上略述朱子论学。主博文,主格物穷理,主多方以求,自然要教人读书。但在理学家中,正式明白主张教人读书,却只有朱子一人。后人汇集其语,名为朱子读书法者,不止一家。本章当再摘要撮述为朱子论读书。 当时理学家风气,务于创新说,各欲自成一家言。朱子教人读书,多属针对此项流弊而发。初视若大愚大拙,而实启大巧大智之键。若至钝至缓,而实蕴至捷至利之机。 问易如何读?曰:只要虚心以求其义,不要执己见。读他书亦然。 又曰: 看书不可将己见硬参入去。随他本文正意看,依本子识得文义分明。自此反复不厌,日久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读书若有所见
2、,未必便是,不可便执著。且放一边,且更读,以来新见。 如去了浊水,然后清者出。 牵率古人言语,入做自家意中来,终无进益。 须是胸次放开,磊落明快,恁地去。 或问读书未知统要。曰:统要如何便会知得?近来学者,有一种则舍去册子,却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见道理。又一种则一向泛滥,不知归著处。此皆非知学者。须要熟看熟思,久久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而所谓统要者自在其中。 看文字,少看熟读,一也。不要钻研立说,但要反复体翫,二也。埋头理会,不要求效,三也。 此可谓朱子教人读书三纲领。朱子又曰: 读书须看得一书彻了,方再看一书。 须从一
3、路正路直去,四面虽有可观,不妨一看,然非紧要。 东坡教人读书,每一书当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他皆如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黄山谷与人帖有云:学者喜博而常不精。泛滥百书,不如精于一。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亦得其精。盖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先生深喜之,以为有补于学者。 东坡山谷,皆文章之士,不为理学家重视,而朱子独有取其言。真能读书,则可不问理学经学史学文学,读书则总该如此读。朱子又曰:
4、 读书不可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 要将理会得处反复又看。 问看文字,为众说杂乱,如何?曰:且要虚心,逐一说看去。看得一说,却又看一说。且依文看,逐处各自见个道理,久之自然贯通。 众家说有异同处最可观。甲说如此,且挦扯住甲,穷尽其辞。乙说如此,且挦扯住乙,穷尽其辞。两家之说既尽,又参考而穷究之,必有一真是者出。 读书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如用兵,须大杀一番,方是善胜。 固不可凿空立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熟读书,自然有疑。若先去求个疑,便不得。 读书不广,索理未精,
5、乃不能致疑,而先务立说,所以徒劳苦而少进益。 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 读书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 此又可谓是朱子教人读书之四大戒条。果能详能下能拙能近,自见沉着痛快。轻浮者则必好高好远好巧好略。又曰: 看文字,须大段精采看。耸起精神,树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读书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之,却不妨。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小作课程,大施工力。 如今日看得一版,且看半版,将那精力求更看前半版。 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己力欺得他过。 如此读书,内而存
6、心养性,外则穷理致知,其道一辙,实非异轨。当时理学家相率以谈心性为务,既不致知穷理,更益轻视读书,目之为第二义,又相戒勿恃简册,朱子独力矫其弊,谓: 凡吾心之所得,必以考之圣贤之书。脱有一字不同,则更精思明辨,以益求至当之归。毋惮一时究索之劳,使小惑苟解,而大碍愈张。 求之自浅以及深,至之自近以及远,循循有序,不可以欲速迫切之心求。非固欲画于浅近而忘深远,舍吾心以求圣人之心,弃吾说以徇先儒之说也。鄙意且要学者息却许多狂妄身心,除却许多闲杂说话,著实读书。初时尽且寻行数墨,久之自有见处。 凡百放低,且将先儒所说正文本句,反复涵泳,久
7、久自见意味。 只且做一不知不会底人,虚心看圣贤所说言语,未要便将自家许多道理见识与之争衡。退步久之,却须自有个融会处。自家道理见识,未必不是,只是觉得太多了,却似都不容他古人开口,不觉蹉过了他说底道理。至知前人议论得失,今亦何暇为渠分疏。且救取自家目今见处。若舍却自己,又救那一头,则转见多事,不能得了。 读古人书,非务外为人,争古人之是非。乃欲扩大自己心胸,多闻多知,也该容古人开口说他底道理。但也不是要舍己以徇,乃求有个融会,以益期于至当之归。若要得如此,却须把自家先放低,先退一步,虚心做一不知不会底人。莫把自家先与他争衡,待了解得
8、他,自会有疑有辨,久之却来新见。朱子如此教人读书,实亦不是专对当时理学界作箴砭,千古读书,欲求得益,必当奉此为准绳。否则 一事必有两途,才见彼说昼,自家便寻夜底道理反之,各说一边,互相逃闪,更无了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