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论)

态度(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论)

ID:11527290

大小:13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2

态度(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论)_第1页
态度(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论)_第2页
态度(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论)_第3页
态度(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论)_第4页
态度(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态度(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海德的平衡理论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消除仅当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竟其功。综合言之,海德尔的平衡理论考虑的是一个人会在自己的认知架构内,组合彼此间对人和对物的态度。申言之,海德尔所感兴趣的一致性是在人对他们与其它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看法简介  海德的平衡理论(Heider'sBalan

2、ceTheory),原则上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是相同的,但海德强调一个人对某一认知对象的态度,常常受他人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即海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示例  例如:P为学生,X为爵士音乐,0为P所尊敬的师长。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听到0赞美爵士音乐,P—0—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皆为正号,P的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又听到O批判爵士音乐,P—0—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二正一负,这时P的认知体系呈现不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体系发生变化。用处  平衡理论的用处在于使人们可以用“最小努力原则”来预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使个体尽

3、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在一定的情境中,它能以简练的语言来描述认知的平衡概念,使它成为解释态度改变的重要理论。编辑本段海德的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  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例如,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的主体,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O与X称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二个对象。认知主体P对构成一体的两对象O与X

4、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恶、赞成与反对。  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向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赏;不喜欢某人,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  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例如,喜欢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不平衡的结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将是,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人,这就产生了态度转变的问题。  现将上述的P--O--X的关系列成图解形式,以符号“+”表示正的关系,以符号“-”表示负的关系,那么,共有

5、8种工,其中4种是平衡的结构,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如图(P-O-X关系形式):  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现举例说明这种三角关系。今有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

6、为:  ·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  ·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海德的平衡理论缺点海德平衡理论的缺点是过于简单,只表示出关系的方向,却没有说明这种关系的程度。奥斯古德和坦南鲍姆(P.Tannenbaum)于1955年在扩展的海德的平衡理论中,提出了一致性理论,这种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既注意了态度的方向,也注意了不同方向态度的强度。以一致性理论为基础的预测比那些平衡理论作出的预测更加数量化。

7、一致性理论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一致性理论(ConsistencyTheory)什么是一致性理论  一致性理论是探讨与预测人在接受新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态度的一种理论,其提出者为查尔斯·埃杰顿·奥斯古德和坦南包姆(C.E.Osgood&G.P.H.Tennenboum,1955)。这个理论认为,人对周围各种人和事物由于不同评价而有相同或相异的态度。这些态度之间可以是互不相干而独立的(比如,我敬佩我的老师和我喜欢打扮),但如果态度对象中的一方发出有关另一方的信息(如老师表示赞成或反对打扮),前者成为

8、信息源,后者成为信息对象,两者以及有关两者的态度之间就有了关联。如果人对两件事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