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523128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2
《浅谈新课程作文自主性学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作文自主性学习 摘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仅以写作为例谈谈新课程作文自主性学习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语文;自主性学习;实践;写作 一、初三语文写作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共出现了一个诗歌、两个小说鉴赏单元,一个古文单元。于是在学期开始的起初我就有意识地重点强调了课外阅读和资料查询的必要性,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结合课文进行课外探究
2、,在几次作文教学后发现了令人惊喜的效果。第一次是在诗歌单元教学后布置了诗海浅游的诗歌创作。内容、题目、篇幅不限。学生在几年的新教材学习中已经初步具备了诗歌鉴赏和品析的能力,面对一个可以尽情自我展示的空间充满了跃跃欲试的热情。几天后的作业上交发现了学生们独特的诗歌视角和诗歌语言,简单列举其中的某些内容。 ――今夜能有几人知 无际的苍穹褪去娇娆的霞光/夜幕慢慢溶入天空/夜是孤独的/这是很多人的想法/夜是善良的/我一直这么认为/……夜是光明的使者/给人带来希望/夜是神秘的代表/给人带来好奇/夜是安逸的隐者/给人带来静谧。 ――流星 我
3、从来不错过一次机会/当流星划过的时候/我就会在远方许下一个心愿/一个发自内心的心愿/我真诚地向流星许愿/我坦诚地向上天祈祷/当流星划过的一瞬间/这个愿望注定已实现。 (母亲,倘若你在观赏美丽的星空时,看见一颗流星划破天空,不要惊讶它的无端划落,这是你至爱的女儿给你的礼物。) …… 学生真挚的情感在这次写作中自由而蓬勃地倾泻,犹如一股清新的甘泉使得本次的作业批改几乎成为一种享受。内心的语言通过文字脉脉地传输,激发了师生之间热爱文学的共鸣。 二、探究后记 面对着目前严峻的教育现状和新课程实施后的教育界和社会上的诸多问题,从自我的教
4、育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应变和表述能力加强了;作文立意明显呈现多元化;能大胆发表自己对自然、人生、生活中的情感的看法。之所以这几次写作能取得成功,我想可能得益于以下几点: 1.教师个人观念的调整 从重在表现“大我”到重在书写“小我”。每次作文前指导总要告诉学生提升主题、要表现崇高的必然后果是学生写作主体的迷失,而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反省被淡漠了。因此我们要鼓励倡导学生尽情放松地去写他们所思所爱,这样作文才会真实。我想只有写好了“小我”才有可能写好“大我”,有了对小生灵的原始之爱,才会养育出对人类对社会的博大之爱。 2.真正体现了学
5、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方式上,教师由原先传经送宝式的灌输变为多向的引导,更多的时间是学生自己的选题探究,与外物的情感交流;教学内容而言,情感分析的形象性感染了学生,情感综合的深刻性挑战着学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作文话题的选择是学生自主决定的,可谓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生活背景、个人的爱好和情感的体验。各自在作文中表达的感情是不可能雷同和无法比拟的。 3.写作技巧的点拨 新大纲在教学内容和与要求上明确规定:大量阅读、积累语言: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养成收集语言材料的习惯……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积累是创新的前提,俗话
6、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字词积累的过程,才有了写作时的“炊”。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此自从初一以来我一直在教学中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①词汇的积累。进行词语接力比赛、词语搭配训练、同义反义词辨析、说成语补成语等设计,引导学生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习惯。②句子的积累。歇后语、谚语、格言警句、名人名言这些最有活力,高度概括的语言的摘抄和背诵无不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引发学生遐思。学生在读课文时口吟、手抄、脑记,一定时间后初步养成学以至用的习惯。结合课外的搜集分类,形成了容量较大的素
7、材库。③名篇佳作的积累。除去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布置适量的课外美文。由起先简单的“粗吞”经过思考、积淀、即将“吞”进胃的“草料”如反刍一般细细咀嚼,最后在情景中迁移。在关注后实施后确实收到了超乎原先想象的结果。 基于上面这些举措,在两年半的新课程作文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收获,感受到了写作教学的乐趣,走进了学生们的内心情感世界。但回头琢磨也在反思着若干问题: (1)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原有思维模式和行为为何很难驱除或改进? (2)新的学习方式也并不是通用于任一学生,如何因人而异取得最佳效果? (3)写作教学评价如何多角度地进
8、行? (4)如何通过作文中的文字、情感感知学生内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结束语 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