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514764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2
《拔萝卜课堂案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拔萝卜》课堂案例分析一、教学案例实录:教学过程:1.歌曲导入,激发兴趣。2.新授师:小白兔要一起抬萝卜回家,他们框里一共装了多少个萝卜?请把算式列在练习纸上。教师巡视,让一名学生板验在黑板上。师:36和23在36+23=?的算式中叫做什么?生:加数。师:好,现在开始用你身边的学具来算出36+23=?现在小组讨论,要求是:把你的算法和你的伙伴说一说,交流完后请坐好。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结果跟大家分享一下。生1:我是用小棒算的。师:请你上来展示一下。生2:我是用计数器算的。师:请你来用计数器拨一拨,边说边拨。师:谁还有其他算法?生1:我是用列竖式算的。师:列竖式的方法咱
2、还没有学习,你是提前预习了吗?请你来把竖式列在黑板上。请列竖式学生讲解列的方法。师:谁能说一说列竖式时需要注意些什么?生1:十位与十位对齐,个位与个位对齐。师:可以这样说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生2:从个位对齐。3.巩固练习师:大家一起算出来了他们一共拔了59个萝卜。他们抬了萝卜回家,经过小松鼠家,小松鼠说你们要通过三关才能通过我家这条路,我们大家来帮帮他们。三关过后,顺利回家。4.课后总结师:让孩子们说一说生活中能用竖式解决的问题二、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竖式,学会用竖式进行加法运算。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合理地组织、运用教材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
3、的年龄特点,以“摆小棒”的活动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列算式求一共抜了多少个萝卜?”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最后把主情境图当作给学生体验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资源,学生会觉得轻松又兴趣盎然。(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列竖式”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竖式”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借助直观、
4、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初步形成“竖式”的概念的教学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竖式”,我让学生玩闯关游戏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知道:竖式计算的方便,并从中获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之感。。(三)注重学生的个人体悟,自主产生求知欲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列竖式”的意识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小棒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
5、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办法还是不大完美时,就有了知道数学家的办法的强烈欲望。而且会不知不觉产生对数学家、对数学知识的强烈求知。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并带他们到生活中去用列竖式解决,从而初步形成了“列竖式”的意识,并体悟学习竖式的意义(四)结合情境,充分理解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教材练习更多采用的是联系具体情境(如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列竖式的算理.对于“列竖式”这一算法的引出、理解、巩固、深化等过程都离不开算理,教学时教师要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竖式的简洁方便.其一,这体现的是数
6、形结合的思想,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对于“列竖式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在练习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形”对“数”的作用,经常地利用图形的直观性来理解列竖式的算理.同时也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用小棒去解决具体“形”的问题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才更利于掌握乘法的真正含义.其二,这也是生活数学的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多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知并抽象,在抽象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思想.(五)利用“对应”,加强联系让学生动手操作,特别是拨计数器是让学生理解列竖式算理的基础,正好说明教学时教师应加强加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对知识的本质认识得更透彻;并
7、且能够对知识的变化起到正迁移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质量.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探索列竖式的算法,消除学生列竖式时的困惑,引导学生加强联系,突破难点,从而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活动的预设生成中,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等方面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