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创新模式构建研究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创新模式构建研究

ID:11485238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2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创新模式构建研究_第1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创新模式构建研究_第2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创新模式构建研究_第3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创新模式构建研究_第4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创新模式构建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创新模式构建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创新模式构建研究  【摘要】当前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仍存在贫困认定偏差、受助学生心态消极、育人途径狭窄等问题。本文探讨高校贫困生育人的新模式,将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资助育人机制良性循环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工作育人体系新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及高等教育成本的上涨,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是指大学里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无力或难以支付受教育费用的学生,被称为经济困难学生,简称贫困生。这些费用包括学费、生活费、住宿费、书费等基本费用[1]。由于缺乏相应社会资源支持

2、,贫困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都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目前,各高校都逐步建立了“奖、贷、助、减、补”的资助体系,以达到“不让一个贫困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的。随着国家资助力度加大,高校贫困生获资助比例也逐年上升。但是,在育人方面,如何让资助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资助育人循环体系,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高校贫困资助体系存在问题及成因  “奖、贷、助、减、补”的资助体系主要是围绕高等教育的两大成本(学费及生活费)来解决问题:助学贷款、学费减免以协助解决学费问题为主,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

3、以协助解决生活费问题为主。这一措施确实极大地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资助工作出现偏差。下面主要从资助前的贫困认定、资助过程中贫困生的态度以及得到资助后的育人途径来探讨。  1.贫困认定不到位,不能真实反映贫困生的真正情况  贫困认定是获得国家各项奖助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的基础。由于资助金额数目较大,且是无偿资助,许多并不困难的学生在利益诱惑下,纷纷争着申请贫困认定。而真正的贫困生碍于自卑心理不愿主动申请。这就需要在贫困认定环节把好关,评选出真正的贫困生。  在

4、评议过程中,容易出现疏忽的地方,一是贫困证明材料的真实性,二是班级评议小组的主观性。贫困证明一般是学生自己填好后拿给生源地民政部门或村委会、街道办盖章生效,学生为了提高获资助的可能性,往往夸大其词,而民政部门盖章时无法调查核实。因此依据贫困证明来进行贫困认定缺乏真实性。此外,由本班数名学生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在根据学生表现来评议时,往往会出现“感情分”现象。如果辅导员或班主任不了解班级情况,此时易被评议小组误导,出现贫困认定不到位的情况,从而导致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生失去受助机会,产生资助的不公平现象。  2.受助学生态度消

5、极,习惯于“等、靠、要”  对于贫困生来说,各项奖助学金无异于雪中送炭。但是由此产生的一个思想问题是:部分贫困生把“贫困”当成了自己的一个“金字招牌”,获得资助理所当然,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此外,他们习惯了等着国家和学校给予的资助,缺乏自主寻找途径解决困难的思想。调查中,甚至出现过贫困生拒绝学校安排的勤工俭学岗位的个案,理由是“太辛苦了,反正获得的助学金也够用了”。由此可知,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并不仅仅是把资助的钱送到贫困生手里这么简单,资助与育人相结合任重而道远。  3.资助育人途径比较单一,范围狭窄  由于工作压力比较

6、大,部分负责资助工作的老师往往存在“资助就是评定奖助学金”的思想,认为只要把奖助学金评定、发放到位,就是完成工作了。此外,受条件所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内容受到局限,形式多以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为主,缺乏创新性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学生受教育的兴趣不高,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参加活动,从而让资助育人的工作效果打了折扣。  二、构建重点突出、条理分明的资助体系,使学生受益  1.重点之一:建立贫困生认定的科学机制,保证资助到位  贫困认定是一切贫困资助工作的基础,也是资助工作中的难点,在认定过程中,受主客观因素干扰也较大

7、。为了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平、合理,确保各项资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须严格把关,贫困认定除了递交贫困证明、班级小组评议之外,还可采用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法、生活状况跟踪法、师生民主评议法、院系班三级公示法以及指标权重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科学认定机制。贫困认定科学机制的实施,可以避免认定过程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出现贫困生“漏报”“谎报”的现象。把不困难的学生排除出去,从而保证贫困认定的公平性,也是保证国家资助工作有效实施的一个办法。  2.重点之二:打破平均分配,巧妙利用奖助学金发挥激励作用  由于国家奖助资金有限

8、,并不能保证所有通过贫困认定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资助。也就是说,在贫困生之间,也存在一种微妙的“竞争”心理,这种竞争建立在“谁更贫困”的基础之上。在具体落实资助对象上,学校把获资助名额分到院系一级后,部分院系又把名额平均分配到班级,班级再采取平均分配的方法,恰如俗语所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如今变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