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物靶点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环境毒物靶点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ID:11472783

大小:67.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2

环境毒物靶点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_第1页
环境毒物靶点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_第2页
环境毒物靶点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_第3页
环境毒物靶点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_第4页
环境毒物靶点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环境毒物靶点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环境毒物靶点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11--1环境毒物1.1环境毒物的概述人类文明发展至最近的几十年来,科技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尤其是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的大量生产与使用,但同时也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承受前所未有的负荷;再加上“人类为万物之灵”、“大地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的观念长植人心,因此在缺乏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环境管理制度或政策以及环保知识与意识不足的情况下,在环境卫生问题之后,有害化学物质的环境污染已成现代人的另一科技梦魇。大多数环境污染物都是毒物。毒物进入生物机体后能使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变化,干扰和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并

2、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损害,甚至危及生命。不同毒物或同一毒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毒性,常有显著的差异。影响毒物毒性的因素很多,而且很复杂,概括起来说,有毒物的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如毒物的分子立体构型、分子大小、官能团、溶解度、电离度、脂溶性等),毒物所处的基体因素(如基体的组成、性质等),机体暴露于毒物的状况(如毒物剂量、浓度、机体暴露的持续时间、频率、总时间、机体暴露部位及途径等),生物因素(如生物种属差异、年龄、体重、性别、遗传及免疫情况、营养及健康状况等),生物所处的环境(如温度、湿度、气压、季节及昼夜节律的变化、光照、噪声等)。其中,关键因素之一的是毒物

3、的剂量(浓度)。这是因为毒物毒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毒物进入机体的数量,而毒物的数量又与毒物剂量(浓度)紧密相关[1]。1.2环境毒物的定义人类环境(空气、水、土壤等)中的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作用而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此类物质称为环境毒物。由于毒物作用的结果,使机体发生各种病变,这种病变称为中毒[2]。1.3环境毒物的来源环境毒物的主要来源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如工矿企业、交通运输、生活炉灶等排出的废物,大量合成化合物(农药、化肥等)的广泛

4、使用;其次也可来自自然界,如某些地区饮水中含有较高的氟化物、硝酸盐等。11--1.1环境毒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可分:无机毒物与有机毒物。无机毒物又可分为金属(如汞、镉、铅等)、类金属(如砷等)和非金属(如氟、硫等)化合物。有机毒物又可分为烃类(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类等)、醇类、酚类、醛类、酮类、酯类、腈类、醚类及环氧化物、氨基硝基化合物、有机酸酐及酰胺类化合物等[3]。按物理形态可分:尘、烟、雾、蒸气和气体。①尘是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粒径大于1μm的固体粒子,通常是固体物质在人工粉碎或自然风化过程中形成,如砂尘;②烟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直径小于1μm的固体粒子,它

5、是未完全燃烧过程中逸出的细小碳粒和其它可燃物质或是金属升华后的蒸气遇冷凝结而成,如煤烟、铅烟等;③雾是混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它是从蒸汽冷凝和液体雾化过程中产生的,如硫酸雾;④蒸气为液体蒸发而形成,如汽油蒸气、汞蒸气;⑤气体为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散布在空气中的气态物质如SO2、CO、Cl2等。按毒性大小一般可分: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物质等。按生物学作用的性质可分为:①刺激性毒物如SO2、NO2、Cl2等;②窒息性毒物如CO、H2S等;③致癌物如苯并(a)芘、亚硝胺类、农药敌枯双、2,4,5-涕等;④致突变物如亚硝基胍等;⑤致敏物如镍、铬、环氧树脂等。

6、此外,还可根据需要采用混合分类法,如刺激性气体、重金属、烃类、农药、致癌性物质等。1.2环境毒物的毒性毒性是指接触某种毒物或毒物进入机体后,能引起有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某种毒物进入机体后所能引起的有害作用愈大,则其毒性也愈大。但任何一种物质毒作用的大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剂量。有毒化学物质的剂量(或浓度)与机体发生中毒反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剂量一反应关系,毒性就是表示剂量一反应关系的。能引起实验动物某种毒性反应所需的剂量愈小,则该毒物的毒性就愈大。但采用的反应指标不同,所得到的反应剂量也不同[4]。现今最通用的毒性反应指标是动物急性中毒的死亡数。常用的毒性评

7、价指标有下列几种:①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是使全部染毒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②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是使染毒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③最小致死量或浓度(MLD或MLC),是使全部染毒动物中出现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④最大耐受量或浓度(LD0或LC0),是使全部染毒动物存活的最大剂量或浓度。11--这些指标中以LD50(LC50)受实验动物个体敏感性差异的影响最小,较灵敏,故最有代表性。因此,常根据LD50或LC50对不同毒物的毒性进行分级。目前各国对毒性的分级标准不尽一致,我国也尚未公布统一标准。凡能引

8、起群体中少数个体发生超出生理学反应范围或某种潜在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