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十四语气词

古汉语通论十四语气词

ID:11461510

大小:164.50 KB

页数:42页

时间:2018-07-12

古汉语通论十四语气词_第1页
古汉语通论十四语气词_第2页
古汉语通论十四语气词_第3页
古汉语通论十四语气词_第4页
古汉语通论十四语气词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汉语通论十四语气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气词和词头词尾语气词词头词尾1.语气词语气词的概念和分类陈述语气词疑问语气词感叹语气词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的连用“何(以)---为”A.语气词的概念和分类语气词,是专门用来表达各种语气的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作用是表达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语气。根据在句中的位置,语气词可以分为句首、句中和句尾三类。根据在句中的作用,语气词又可以分为表提顿、委婉、祈使、陈述、疑问、感叹等六类。B、陈述语气词主要有:也、矣、已、耳、尔、焉。1)也作用是表示肯定、确认的论断语气,是静态

2、的。判断句尾经常使用这个语气词。同时它也常用于复句末尾,表示静态肯定或确认。例如: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置杯焉则膠,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遊)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也常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末尾。例如:客无好也。(战国策•齐策)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也”还可以用在疑问句和祈使句末,句子的疑问和祈使语气是由句中其他词语或句式或语调带出来的,句末“也”仍表确定语气,整个句子不单纯是疑问和祈使语气了。例如:南冠而絷者,谁也?(左传·成公九年)

3、 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子张问:“十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焉) 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2)矣作用是报道,把发生变化的事实作为一种情况报告出来,是动态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语气词“了”。一般用在陈述句或描写句末。可表示“已然”。例如: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诗经·齐风·鸡鸣) 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 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矣”也可以表

4、示“将然”,即事情尚未发生,但仍把它作为预料的已经发生的事,或假设的将来已经发生的事,来报道。例如:子曰:“喏,吾将仕矣。”(论语·阳货) 君能补过,袞不废矣。(左传·宣公二年)“矣”也可以用在疑问句或祈使句末,句子的疑问或祈使语气,是由句中其他词语或句式带出来的,而“矣”在句末仍表示已然或将然语气。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3)已由动词虚化成的语气词,与“矣”接近,但有不同,“矣”报告变化的事实,“已”表示事情不过如此,略带有限止语气特点。例如:苟

5、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荀子·劝学)虽舜禹复生,弗能改已。(战国策·秦策三)4)耳是“而已”的合音,主要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罢了”。例如: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此亡秦之续耳。(史记·项羽本纪)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5)尔用于句末,和“耳”的意义相近。例如:君若用臣之谋,则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尔,君何忧焉?(公羊传·僖公二年)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荀子·非相)6)焉是由指示代词虚化来的语气词。由于作指示代词时意思是“如此”“这

6、样”,虚化为语气词后,表示提示语气。例如: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子·汤问)于其归焉,用事乎河。(公羊传·定公四年)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C.疑问语气词有:乎、与(欤)、邪(耶)1)乎是纯粹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可以使用在是非问、选择问、特指问等疑问句末,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例如: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墨子·公输)有时“乎”用在反诘句末,表示反

7、诘语气。也可以在句中与“其”(难道)“岂”、“宁”、“况”、“不”等副词相配合,组成“其…乎”、“岂…乎”、“宁…乎”、“况…乎”、“不亦…乎”等反问格式。例如: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子·许行)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有时句首或句中使用副词“其”(大概)和词组“得无”(该不会)“无乃”(恐怕)和句末“乎”相配合,组成

8、“其…乎”、“得无…乎”、“无乃…乎”格式,表示委婉推测语气,“乎”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例如: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四年)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 出三日而五灾至,无乃不可乎?(荀子·儒效)有时“乎”用在感叹句末,这时句子的主要语气是感叹,但句末的“乎”仍有点儿疑而不定的语气,只是较弱罢了。例如: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