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433642
大小:3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2
《儿童分离焦虑一例心理咨询案例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儿童分离焦虑一例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沈国琴吴江市黎里镇中心小学一、一般资料小松,男,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因不肯上学两周前来咨询。求助者系独生子,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母孕期无异常,出生体重3200g。幼时发育正常,讲话走路与同龄儿相仿。身高1.2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外伤、手术史,无药物过敏史。平素性格内向、胆小、固执、任性,依赖性强。父亲为个体企业主,经常住在厂里,高中文化;母亲在父亲的厂里工作,初中文化,性格较温顺。自幼与母亲、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母亲及爷爷、奶奶对求助者十分娇宠,求助者对母亲也很依恋。父亲对此很有看法,但因在家时间不多,只能听
2、之任之,家庭基本和睦。求助者对父亲怀有敬畏之心,不太欢迎父亲回家。家族无精神病历史。适龄入学,性格温顺,一年级学习成绩一直中上等,经常能考到优秀,爷爷很为此自豪,对其更是溺爱有加,凡事有求必应。二年级以后,父母将他转入中心小学,希望他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新老师很严厉,第一天就严格强调纪律,对违反纪律的同学,在班级当面批评,对他触动很大。到考试时经常紧张、不安,担心考不好。第一次单元测验就考了良好,24名,自己很不满意。觉得自己发挥得不好。国庆长假后的返校日,跟母亲讲肚子痛,不能去上学,母亲很紧张,马上带其到医院看病,检查未发现异常,医生嘱咐回家多休息,注意饮食卫生。母亲同
3、意其再休息一天去学校。第二天在家表现如常,无任何不适。下午母亲提醒求助者抓紧时间准备返校,求助者一反常态,大哭大闹,坚决不肯去学校。正好当天其父亲在家,见此情景,打了求助者一耳光,求助者哭闹得更厉害。母亲为之与父亲大吵一场,并想方设法安慰求助者。接下来的一周都未去学校,在家一切正常,但不能提到去学校。母亲心疼儿子,怕他再发脾气,也不敢太过勉强,很担心,不知该怎么办好。经人介绍,前来咨询。心理测验结果:瑞文测验IQ112左右从测验结果看,该学生智力属正常水平。二、主述:不肯去上学、情绪不稳定两周。求助者诉述:“现在的中心小学还没有原来的学校好,老师也没有以前的老师对我好”
4、;“我在原来的学校上得好好的,都是妈妈要我转学”;“我现在对学习不感兴趣,害怕考试,想到考试手脚会发抖”;“成绩不好,老师可能不喜欢我”。三、观察和他人反映:母亲诉述:孩子自从转学后,经常回家述说不喜欢新的学校、老师,流露出不想上学的念头,一直以为是因为换了环境,慢慢会适应的,想不到到现在这个地步。以前哪怕生病了,他也不肯脱课,现在好像换了个人。曾与班主任联系过几次,老师反映他学习还是很认真的,但与老师同学疏远,不太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显得不合群。想让他干脆再回原来学校,他又不肯。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在学习上对自己要求很高,一、二年级时成绩一直很好,深得老师及
5、周围人的赞扬和喜爱。转学后,他想继续保持这一优势,但发现新老师不像以前老师那样器重自己,同学也不如以前的同学那样佩服自己,内心感到失落。他更加认真学习,想以此证明自己的实力,但考试时由于焦虑、紧张,平时会的题目也会做错。求助者意识清楚,接触好,定向力完整,应答切题,情绪焦虑,不太愿意回答问题,常以“不知道”作答,涉及到学校的话题常是一言不发,注意力集中,表情偏做作,在“心吧”里一直依偎着母亲。四、评估与诊断该求助者的特点:1、男性,10岁,性格内向、胆小、固执、任性,依赖性强;2、学习环境改变为诱因;3、主要表现为不愿上学、情绪不稳定,持续时间半个月左右;4、心理测验结
6、果:智力水平正常;5、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及鉴别诊断:求助者为独生子,家人较溺爱,依赖性强;自幼学习成绩好,深得老师喜爱,转学适应新环境困难,最突出的表现是拒绝上学,伴有焦虑情绪及腹痛等躯体不适,而不上学在家一切如常,父母令其上学则出现哭闹、发脾气。参照CCMD-3,结合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史、家族史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以及儿童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分离焦虑,属一般心理问题。五、咨询目标的制定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消除焦虑,重新上学,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容应付考试。
7、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习得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六、咨询方案的制定(一)、主要咨询方法与原理认知疗法、脱敏疗法与行为疗法相结合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回避学习环境,情绪紧张焦虑及人际关系不和谐,这一系列心理问题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批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