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及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及护理【摘要】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生物材料制成,柔软性好,管壁光滑,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对血管刺激性小,保留时间长,可用于小儿、老人及躁动患者输液。也可用于静脉采血,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临床治疗和抢救。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护理人员被刺伤的意外事件。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深受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欢迎。我科是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较多。2008.5至2008.8我科对170例住院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输血和采血。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2、�【关键词】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护理�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8年5月至2008年8月我科应用静脉留置针170例。男97例(术后55例、外伤42例);女73例(术后46例、外伤27例)年龄3~83岁,留置时间为2~10d。平均为5d。�1.2穿刺方法�1.2.1穿刺前准备�
71.2.1.1做好宣教指导工作置管前,护士应向患者宣教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让其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常识,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应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预防感染、堵管、液体
3、渗漏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1.2.1.2穿刺部位的评估选用健康、粗直、富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的静脉。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不宜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部位的静脉。穿刺处无皮肤病及感染,首选前臂头静脉,其次贵要静脉。婴幼儿宜选择头皮正中静脉,易于固定,可延长留置时间。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脆性大,抗化学性、机械性损伤能力下降,故留置套管针时,应尽可能选择直径>3mm的血管;烧伤患者选择痂下静脉行留置针穿刺,长期卧床的患者,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宜过长,以防静脉血栓的形成。�1.2.1.3
4、备齐用物型号合适的留置针。3M透明敷贴、棉签、碘伏、抽血者备采血管,注射器,采血针头。�1.2.1.4备好输液的药物,连接一次性输液器,排尽空气备用。�1.2.2穿刺过程扎好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2次。消毒范围直径大于8cm。用型号合适的静脉留置针于静脉的上方与皮肤呈15°~30°缓慢进针。见回血后退出针芯0.27cm。再沿血管走向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因留置针针芯比外套管长0.1cm,退出0.2cm使针尖完全在留置针外套管内,避免逆入血管内刺破血管)。松开止血带,用敷贴固定留置针,连接输液装置,严格调节滴速。再
5、将敷贴边缘的小长方形不透明贴膜撕下,写上留置针起始日期及时间,粘贴于透明贴膜上。�2临床应用�2.1静脉留置针可进行输液治疗,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血管,保留静脉通道。�2.2静脉留置针取血�2.2.1穿刺成功后,固定针翼,取下肝素帽接5ml注射器抽取至所需血标本量后套上肝素帽,将配好的输液装置头皮针插入肝素帽内调节速度进行输液。�2.2.2另一种方法是固定好针翼,将采血针头一端沿针芯处进针,另一端接采血管,抽取血标本。�3留置针的观察与护理�3.1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
6、及有效期。针头有无倒钩,套管有无断裂,开叉等现象,做到技术熟练,防止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周围组织损伤。对输液部位的肢体进行保暖,以有效防止血管痉挛。静脉穿刺成功率还与心理状态有关,操作者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素质[1]。�3.27再次输液时应消毒肝素帽,输液前检查输液器有无接头连接不牢,空气未排尽等,证明通畅后再输液。输液完毕时,护士应向肝素帽内注入2~5ml肝素生理盐水溶液(浓度为12.5U/ml)封管。在注入肝素液时,边缓慢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封管,这样留置针管腔内充满了封管液,可避免血液返流,减少堵管发生率
7、,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有研究表明,缓慢推注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封管后,用无菌纱布包扎严密,以防细菌污染[2]。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一次,肝素帽至少每周换一次。�3.3护士应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硬结、疼痛、有无渗漏。有上述现象应立即拔针,更换穿刺部位,如有红肿、硬结、疼痛可用25%硫酸镁局部湿热敷。若刺激性药物发生的渗漏,尽量选用冷敷或冰敷,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促进某些药物局部的灭活作用,局限损伤部位。留置时间一般为5d。�3.4告诉患者穿刺部位保持清洁干燥。防止透明敷贴与皮肤粘贴不
8、牢,留置针脱出,或发生细菌性静脉炎,应及时更换敷贴。�3.5拔管沿血管方向轻柔地将留置针拔出。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2~3min,防止出血。可用75%酒精消毒穿刺点预防感染。�4静脉针留置时间�7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主要原因是静脉炎[3]。另外,穿刺技术不熟练、冲管时有阻力、封管的方法不正确、患者自身疾病、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导致液体渗漏,导致堵塞或脱出而使留置管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