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学诊断与干预教学ppt课件

拒学诊断与干预教学ppt课件

ID:11397491

大小:1.56 M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7-11

拒学诊断与干预教学ppt课件_第1页
拒学诊断与干预教学ppt课件_第2页
拒学诊断与干预教学ppt课件_第3页
拒学诊断与干预教学ppt课件_第4页
拒学诊断与干预教学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拒学诊断与干预教学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拒学评估(诊断)与干预沈勇强e-mail:shenyq@shnu.edu.cn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系2011.8.14拒学概念的演变Jung(1911)对一个11岁女孩所做的报告。这个女孩诉说自己有头痛、呕吐的身体症状,因而拒绝上学。Jung认为真正的原因是女孩对任课老师有情结和心理上的厌恶感。Treynor(1929)将不去上学称为“学校病”(schoolsickness)。Broadwin和Partridege对逃学进行了研究,Broadwin(1932)报告,逃学学生内心都有一种想去学校但不

2、能去的神经症性的矛盾纠葛。Partridege(1939)也把逃学学生的症状报告为神经症类型。Johnson(1941)等的报告中,把不去学校但与逃学完全不同的情况作为一种新的类型的情绪障碍,称为“学校恐怖症”(schoolphobia)。这个阶段的研究者对于逃学、不去上学等现象,主要从个人心理病理方面加以关注,因此名称明显带有病理性特征。Klein(1945)和Warren(1948)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学校恐怖症的说法持保留态度,Klein使用了“讨厌上学”(reluctancetogotoschool

3、),Warren使用了“拒绝上学”(refusaltogotoschool)。Johnson(1957)认为学校恐怖症的说法是错误的,此类问题的产生不是对学校的恐怖,产生机制是学生与母亲的分离产生,所以主张使用“分离焦虑症”。Kahn(1958)也以拒学(schoolrefusal)为论文题目,指出此现象不存在特异性的病理因素。Cooper(1960)在研究中也使用了拒学这个词。Millar(1961)对案例进行研究,发现这样的学生并不都是对学校恐怖,如果当作恐怖症,则只注意到孩子内在的焦虑,忽视了不适当

4、的亲子关系,所以他提议使用“拒学”。Hersov(1960)从这种现象所表现的症状出发提议使用“不上学”(non-attendanceatschool),以区别于对此现象做出的疾病和综合性症状的解释。总而言之,进入60年代后,除“学校恐怖症”外,“分离焦虑症”、“拒学”、“不上学”等都曾经被不同学者使用过。“分离焦虑”强调了亲子关系,也就是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非正常的现象。“拒学”和“不上学”不是作为一个病理性判断而是对行为现象的描述。学者认为“恐怖症”给人以精神病理学的印象,而“拒学”可以避免此印象。

5、“拒学”概念指的是更一般的不适应行为。拒学的原因和三个发展时期个人原因——学生的性格、对社会和学校的不适应等;家庭原因——父母的性格、亲子关系、父母的养育态度、家族关系等问题;学校原因——与朋友、老师的关系,同学欺负、学校和教育方法的问题;社会原因——社会和生活样式的变化等社会状况存在问题;综合原因——各种复杂的纠缠在一起的原因。第一个时期(60年代),学者将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个人原因”和“家庭原因”。这一时期日本使用了美国精神医学界的“学校恐怖症”概念,开始研究拒学和不上学问题,把拒学当作“特殊

6、儿童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母子分离焦虑等“家庭病理”和“本人的性格倾向特质”。第二个时期(70年代到80年代后半期),学者将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学校原因”。精神医学领域讨论个人和家庭原因的研究出现停滞,研究者将注意力转向学校,向“学校和教育领域”提出问题。从7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前半期,人们同时也开始关注有关的“社会原因”。第三个时期(80年代后半期至今),学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原因变得不那么确定。以当事人和相关者提出的问题为中心,认为拒学和不上学不是“特殊的孩子的问题”,而是“无论哪个孩子都可能发生的

7、问题”,也就是说,教育、家庭、社会本身存在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作用下,所有孩子都可能发生拒学的行为,因此,家庭、教育机关和社会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拒学定义日本《心理学辞典》里“不上学”(【英】non-attendanceatschool,【日】不登校)的广义解释为尽管没有不上学的正当理由但却不上学的情况。与“不上学”相似的概念有“长期缺课”、“讨厌上学”、“拒绝上学”、“学校恐怖症”、“逃学”、“学校不适应”等。狭义的“拒学”指神经症类型的拒学,包括学校恐怖症。上世纪60年代“拒学(【英】Schoolre

8、fusal,【日】登校拒否)”曾被称作“学校恐怖症(Schoolphobia)”和“不上学(【英】non-attendanceatschool,【日】不登校)”。为了与神经症分类中的恐怖症相区别,鉴于拒学的客体的不确定性及概念的扩大,且它并未达到恐怖症的临床标准,而是更接近学生的行为适应问题,基于拒绝上学这一现象,故将之称为“拒学(【英】Schoolrefusal,【日】登校拒否)”。然而上世纪70年代之后的日本一直沿用着“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