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牙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药联合针灸治疗牙痛邵亚男、黎芳(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12级高职针推四班,湖南省株洲市412000)【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针灸对治疗牙痛的疗效。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虚火牙痛,对症以针灸治疗。结论中药联合针灸对治疗牙痛有效。 【关键词】牙痛;中药;针刺选穴;牙痛是指牙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而言,为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西医中的龋齿、牙髓炎、跟腱周围炎和牙本质过敏等,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牙痛发作或加重,属中医学“牙宣”“骨槽风”范畴。中医认为牙痛是由于外感风邪、胃火炽盛、肾虚火旺、虫蚀牙齿等原因所致,“齿为骨之余”“肾主骨” , 足阳明胃之经脉络于龈中, 所以齿与
2、肾、龈与胃关系最为密切, 其辨证前贤论述颇多, 如《临证指南医案》认为:“牙证不外乎风、火、虫、虚, 此言其痛耳。”张景岳指出:“齿牙之痛有三证:一曰火, 二曰虫, 三曰虚。”[ 2] 从整体观念出发,牙痛往往与外邪侵袭、炎症、肝肾功能失调与不重视自我保健有关。止痛是牙痛患者就诊的主要目的, 也是治疗全过程的首要任务, 依照“通则不痛”的原理, 首先必须给邪以通畅的出路, 对牙痛而言,牙齿有病变, 邪才可以乘虚而入, 驱邪外出, 方可止痛。邪不仅要给出路, 而且要足够通畅, 否则, 达不到彻底止痛的目的。其次, 注意扶正以祛邪, 出路通而邪不能去者, 多责之以正气虚弱, 不能鼓邪
3、外出。因此牙痛治疗以清热通络止痛为主, 方中大黄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 金银花、荆芥、牛蒡子、连翘疏散风热, 桔梗载药上行, 薄荷、竹叶清热解毒, 淡豆豉清心除烦, 刺蒺藜通络止痛, 细辛散寒祛风止痛, 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共奏清热通络止痛之功[ 3] 。针灸远取合谷, 为阳明胃经原穴, “头面合谷收”, 是治疗头面部一切疾病之首选, 下关、地仓、颊车均为阳明胃经之穴, 取之标本同治。目前对牙痛的治疗常常使用抗生素和消炎止痛药,往往效果欠佳。我们采用中药联合针灸治疗牙痛,疗效显著。一、辨证治疗(一)中药治疗1、风火牙痛牙痛剧烈,呈阵发性发作,遇风发作或加重,遇冷痛减,受
4、热加重,牙龈红肿,全身常出现恶寒、发热、口渴、脉数等症状,多见于急性牙髓炎与根尖周炎初期。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8克,连翘18克,牛蒡子10克,竹叶10克,荆芥10克,白芷10克,知母10克,生地15克,僵蚕10克,黄芩10克,甘草6克。2、胃火牙痛疼痛剧烈,牙龈与颜面部红肿,或牙龈溢脓、牙龈出血,有时张口困难,同时可见头痛、口渴、口臭、尿少、便秘、发热、舌苔黄腻等症状,多见于冠周炎、化脓性根尖炎。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痛。方用清胃散加减:黄连10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升麻6克,黄芩12克,生石膏30克,连翘15克,白芷10克,细辛3克,大黄6~12
5、克。素体阴虚者,可用玉女煎加地骨皮、玄参。3、虚火牙痛牙根浮动,隐隐作痛、牙龈微红肿或不红肿、牙龈萎缩、咬物无力,食后疼痛较重,痛牙高起、咽干颧赤、舌红少苔、脉细数。常用中药:玄参、牛栀、当归、生地、丹皮、知母、黄柏、熟地、山萸肉、山药、荆芥、外用乌梅一粒、甘草、冰片各少许研磨为丸、含口中涎流出、痛即止。(二)毫针疗法毫针治疗牙痛多注重辩证取穴,根据牙痛性质,部位的不同选取相应经脉的腧穴进行治疗,对于牙痛的急性期干预效果较好。高光宏针灸配合中药含漱治疗急性牙髓炎。针灸取穴:合谷、颊车、内庭、下关强刺激用泻法。随证配穴:遇风遇热加重者配外关、风池;前三齿上牙痛配迎香、人中,下牙痛配
6、承浆;后五齿上牙痛配加颧髎。下牙痛配翳风、大迎。(三)腧穴特种疗法王兵等电针合谷穴治疗牙痛。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先行毫针刺,运行得气后毫针与电针仪的负极连接,电针仪的正极结在电极板上,作为无关电极,治疗组固定在同侧下臂内皮肤上,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四)风热侵袭【诊断要点】牙痛突然发作,阵发性加重,得冷痛减,受热加重,牙龈肿胀;形寒身热,口渴;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处方】风池、外关(五)胃炎上蒸【诊断要点】牙痛剧烈,牙龈红肿或出脓血,得冷痛减,咀嚼困难;口渴口臭,溲赤便秘,舌红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或滑数。【处方】二间、内庭(六)虚火上炎【诊断要点】牙痛隐隐,时作时止
7、,日轻夜重,牙龈暗红萎缩,牙根松动,咬物无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嫩红少苔,脉细数。【处方】太溪、照海、悬钟二、结论由上述综述可见,许多研究者在应用针灸治疗口腔科牙痛证方面做了许多临床观察和研究,也找到很多有效穴位的针刺点,但对于具体哪一类型牙痛针灸有特效及哪些病因造成的牙痛证更有效还较少研究。同时,在应用针灸治疗牙痛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治疗引起牙痛证的原发病灶。牙痛的发生原因很多,应针对不同的原发病进行治疗。注意口腔卫生,避免过度的硬物咀嚼和冷、热、酸、甜等刺激。三、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