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课堂理答有效性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理答有效性

ID:11347305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1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理答有效性_第1页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理答有效性_第2页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理答有效性_第3页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理答有效性_第4页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理答有效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理答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小学数学课堂理答有效性【摘要】新课程助我们演绎成功的课堂,而成功的课堂却源于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的成果。学生的问题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可是他们提的问题有些总是千奇百怪,这就给我们老师提了一个难题,如何回答学生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回答得精彩,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更能培养他们创造性的发展。理答,智慧理答,笔者认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更加成为他们努力学习,自主学习的契机。【关键词】数学课堂理答有效性教学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

2、到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智慧理答,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智慧理答呢?一、适时等待,延缓思考速度6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当学生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点上时,往往会忽视相关的东西,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分配还不完善。由于兴奋点集中在期望老师点名上,而将思考结果暂时遗忘。此时老师如能适时等待,在等待之后学生还处于“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未达”的愤悱状态,教师再对其疑点、难点相机点拨、指导,而不是用“七凑八凑”来评价学生的思考成果,想必学生的感受会好些。二、改变问题,拓展思维广度6学生的数学学习受生活经验或原先知识基础影响较大,当新问题与旧经验产生冲突时

3、,往往会迷失方向,做不出正确的判断。此时教师不可操之过急,用改变提问角度的方式来理答,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用数对表示位置”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图上的每一个位置都可以用一个数对表示,即初步理解图上的每个点只能用整数对表示。”因为之前的学习都是围绕纵轴和横轴上的整数展开的。再加上受生活中座位编排的负迁移,学生非常肯定地说:“是的,不是整数对就找不到位置了。”老师说:“是呀,如果把我们的座位画成图,那么每个同学的位置只能用一个整数对来表示(课件呈现座位图并标有纵轴、横轴)。不过,如果我将图上的数稍作改动(将横轴上的2去掉,将原来的3改为2,其余各数做相应改动),现在

4、,是不是这组同学就没有位置了呢,或者他们的位置就不能用数对表示了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图上的标记是人为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者字母等,位置图上的纵横交叉点可以用数对表示,其他平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用唯一的一个数对去表示。通过这样巧妙的理答,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渗透了学生未来要学习的内容。一般情况下理答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有时当学生的回答偏离轨道或出人意料时,教师要及时调整预案,改变问题角度,通过理答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正确的方向,促进有效思考。三、顺势延伸,挖掘思维深度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把学生的回答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有效理答,将学生对某些问题模糊、片

5、面或肤浅的理解,有意识地进行深度引领,在矛盾冲突中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由表及里,举一反三,从而对概念的认识更加准确、全面而深刻。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出示图,让学生判断这幅图形是否成轴对称,学生粗看后马上说“是,因为两边完全相同”。老师不露声色地说:“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眼睛哦,要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一听此言,有的动手折,有的拿尺子画。过了一会儿,一学生说:“我把对应点连起来后,量了量,发现两个点到中问直线的距离不相等,所以不成轴对称。”其他同学附和。老师说:“你讲话有根有据。有6条有理,真了不起!但是会不会问题出在图上,你把对称轴的

6、位置域错了,如果这样呢?(画成与平行四边形的斜边平行)好像对应点到直线的距离一样呀,现在成轴对称了吧!”学生稍稍迟疑后抢着说:“连线没有跟这条直线垂直,不是的,不成轴对称的。”案例中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将概念的本质层层展开,使学生对轴对称的性质认识更加清晰。四、理而不答,提高思维效度理答是引起、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手段。不过“教无定法”,理答也一样。有时理而不答,反而能促使学生自我反思,自行排除问题解决的无效信息,打破原有思维惯性,使思考方向明朗,思维效度提高。6如“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中,教师出示两个木框(如右图),告诉学生用同样长的木条做了两个框架,比一比哪个围成的面积大。在相同数

7、据信息的强烈暗示下,学生答:“面积相等,因为边长分别相等。”教师笑着说:“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不太听话,它把自己变成了这个模样。”教师又拿出一个与第二个木框形状、大小相同的木框,示意同学拉得很扁。潜台词好像说“现在面积还相等吗”。学生有点为难:“好像不相等了。”教师边拿第三个木框跟前两个比划,边说:“真的好像不相等了。奇怪,木条的长度没有变,面积怎么就变了呢?”学生观察着三个木框,认真思考后回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