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要义及其历史地位

《楞伽经》要义及其历史地位

ID:1134374

大小:465.7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07

《楞伽经》要义及其历史地位_第1页
《楞伽经》要义及其历史地位_第2页
《楞伽经》要义及其历史地位_第3页
《楞伽经》要义及其历史地位_第4页
《楞伽经》要义及其历史地位_第5页
资源描述:

《《楞伽经》要义及其历史地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研究生论坛·《楞伽经》要义及其历史地位释满耕《楞伽经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是印度中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因其思想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元我”为中心,又涉及“三界唯心”、“唯识”“种性”、“禅定”、“涅槊”、“顿渐”等重要思想,所以被视为唯识学的基础,其中谈到的种性论,指出一阐提的人可弃恶从善的学说,对后来的中国佛性论影响深远。据记载,禅宗初祖菩提达磨曾以《楞伽经》作为印心之法传授与神光慧可,研修此经者,世称“楞伽师”,是为禅宗的先驱,足见《楞伽经》在中国佛教经典中的重要地位。历代名人如武则天、苏轼专为《楞伽经》手书撰序,金山

2、佛印禅师修刻流通、民国章太炎也都对此经崇奉倍至。因此,要了解《楞伽经》与唯识、禅宗之间的关系,以及探讨其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有必要了解《楞伽经》的思想特色。一、《楞伽经》的译本与注疏《楞伽经》梵文原本系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出现的中期大乘佛典之一,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此经一般认为在无着以后所成立。它与偏重于信仰并具有浓重的文学色彩的初期大乘经典不同,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和哲学的思辨。《楞伽经》出现后,很快就传人中国,在我国共有三种译本,最早的是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的译本,即《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总为一品,题作“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3、。元魏延昌年中,菩提流支的译本《人楞伽经》十卷,分十八品。除第一“请佛品”,第十七“陀罗尼品”,第十八“总品”外,其余十五品与宋译相当。唐久视元年(700),实叉难陀第三译,名《大乘人楞伽经》,共七卷作十品;内容与魏译相当,仅品目开合有所差异。此外,还有藏译本和日本南条文雄校刊的梵本。藏译本与梵本比较接近。在汉文三个译本中,宋译本依梵文直出,语多倒缀,不易旬读;但因最忠于原经,故其影响最大,流行亦最广。相对来说,魏译本就显得文繁而晦多了。唐译本因重意译,强调行文流畅,又经过三译,文义明畅,广略适中,深受佛教界推崇。至于明朝员珂编着的《楞伽会译》,对读者提供了方便

4、。后来,支那内学院刻印的《藏要:》,以宋译本《楞伽》为主,并考订了魏、唐两个译本及梵本,亦不失为研究《楞伽》的范本。而今《楞伽经》收录予《大正藏》第十六册,《续藏》第十六册,《龙藏》第三十五册,《积砂藏》第十册,《高丽藏》第十册。在《楞伽经:》注疏方面,主要有法藏《入楞伽经心玄义》一卷,智俨《楞伽经注》(仅存卷二卷五残本),宋善月《楞伽经通义》六卷,正受《楞伽经集注》四卷,宝臣《大乘入楞伽经注》十卷,杨彦国《楞伽经纂》四卷,明德清《观楞伽经记》八卷及《楞伽补遗》一卷,智旭《楞伽经玄义》一卷及《楞伽经义疏》九卷,通润《楞伽经合辙》八卷,宗泐与如妃《楞伽经批注》八卷

5、,广莫《楞伽经参订疏》八卷,太虚万方数据·172·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楞伽经阿跋多罗宝经讲记》,曾凤仪《楞伽经宗通》八卷,焦骇《楞伽经精解评林》一卷等。日本方面有光谦的《楞伽经讲翼》和养存的《楞伽经论疏折衷》等。二、《楞伽经》要义《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或《人楞伽经》,“楞伽”,梵语Lanka,即今斯里兰卡岛的别名,Vatara意为“入”或“表露”,“阿跋多罗”则是不可往、不可入的意思。《大唐西域记》中说:“国东南隅有棱伽山,岩谷幽峻,神鬼游舍。在昔如来于此说棱伽经。”玄奘传以楞伽为山名,与本经“楞伽山顶”之说有吻合之处。然而唐译本、魏译本中

6、同指“摩罗耶山顶楞伽城中”。宋译本则说:“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因此楞伽又似为国家的名字。“宝”,魏唐二译没有,似乎为译者所加。唐译日:“此妙楞伽城,种种宝严饰,墙壁非土石,罗网悉珍宝”。可见楞伽为众宝所成,故日“楞伽阿跋多罗宝”。又以譬喻本经所说之一乘圣智如同稀世珍宝,所以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经》主要透过大慧菩萨一百零八旬的问法,佛陀揭示了第一义谛真实之理。所说佛法之大要,围绕“五法”、“三自性”、“八识”、“二元我”为中心,上述这些,又不外乎“同归一心”,若能参透此一心法门,即能达到自证圣智所行之境界,所谓“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

7、”,“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因此宋译本之各品皆冠以“一切佛语心”为名称,以此“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在佛陀宣说离言自性的法门中,主要内容有“三界唯心”的学说,认为一切诸法皆系“自心所见”,“自心所现”,是“自内证”。《楞伽经》不仅说明了真妄的因缘,让人们辨明邪正的因果,而且又分析了去妄归真的旨意及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二元我(法无我、人无我)的道理。《楞伽经》又主张八识是阿赖耶识大海生起的波浪,阿赖耶识是“原因”和“根

8、本识”,它是元始以来的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