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我国公共教育之“公”的演变及其应然之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国公共教育之“公”的演变及其应然之意2011年3月第30卷第3期黑龙江教育学院JournalofHeilongjiangCortegeofEducationMar.2011V01.3ONo.3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1.03.007我国-H:/,教育之"公"的演变及其应然之意常瑾(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呼和浩特010010)摘要:公共教育在我国的发展道路漫长而曲折,梳理我国的公共教育发展历程,特别是从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公"与"私"概念的理解上来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教育,对
2、于认清目前我国公共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十分有益,对于判断公共教育的应然走向十分必要.关键词:公;私;公共教育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1)03—0016一O3过往认为我国的公共教育整体上是从西方借鉴而来,笔者对于我国公共教育发展的历程进行考证后发现,我国的公共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特色点.大致可以分为只有"公"而没有公共教育的初级阶段,既有"公"又努力追求公共教育理想的发展阶段,"公"转变后去公共教育的衰退阶段.一,"天下为公"之无"公"教育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最初"公"
3、的概念是指称尊长或者国君,而且是先于"私"的概念而出现的.当我国"公"的概念发展到涵盖官府等统治机构的意思时,中世纪的西方对于"公","私"概念的区分已经在法律界限上得到了明确:公是与国家或政府有关的事物;私代表个人事务.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在《礼记?礼运》中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时的"公"已经从称谓的范畴拓展出伦理的意义.其后《老子》,《庄子》等思想着作中也强调作为道德标准的"公"优于"私".这也正是后来的《说文解字》中把"公"解释为"公,平分也",把"私"解释为"奸邪"的根据.公私观念
4、上的道德性特征,在宋代被程氏理学推上了高峰,天理和人欲观念的结合既是一种伦理意义上的绝对化,又是规范人们意志和确立法令的依据.至此,公私观念将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因而,在我国公与私的观念同时属于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两个范畴.到了明末清初之时,以黄宗羲,李贽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突破公与私绝对对立的局面,他们认为公是私的集合,没有私就不会形成公.但是,私的终极目标依然是为了达到公.我国"公"的概念出现之早,发展之长与西方可以企及,但是以"天下为公"为代表的"公"本位思想却是致使我国教育没有"公"的源头.首先,在西
5、方,国家是公共权力的体现,但是在中国国家权力产生中,公共权力是属于皇家帝王的.因此,我国最早的教育由官府主办,教育对象也是服务帝王及其家属.战国时期郡县制形成并得到很大发展,各诸侯国形成了中央,郡,乡一套较为系统的行政机构.此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教育类型发生变化,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至战国末期形成了稷下学宫.稷下学富有助于形成多元的思想格局,有助于各种学说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提出对于治国的重要意见和看法.这种在学校渗透的看似"共同"治理国家的理念背后,其实质是为皇家帝王公权私权化提供了合法性.中国几千年的
6、历史不过是君主专制的历史,各派思想的博弈,各种学术的竞争,各位学者对于最高德性的追求不过是为了维护帝王君主的统治.因此,教育形式的变种,教育类型的多样,教育内容的丰富不过是为了使公权私权化变得更加隐蔽.其次,我国自古讲究家一国一天下的伦理政治模式,没有独立的公共领域,更没有独立的私人领域.如果说"国"代表着公共权利领域,则"家"代表着私人生活领域,而这两者之间还应有的一个独立领域是社会.但是在我国教育思想中占据首要位置的儒家思想将国看成是家的扩大,私生活领域与公共生活领域是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即私生活的完成意味着公共生活
7、的开始.这给我国的公共生活领域带来两个特点:一个是将其与私人生活融为一体,另一个是会建造出与私人生活同质同构的公共生活,这一点在儒家思想的教育内容上得到充分展现.儒家教育建立了以家庭关系为基础拓展到政治层面的五伦关系——朋友,兄弟,夫妻,父子和君臣.朋友是类似于兄弟的关系,涵盖家族血脉之外的社会关系;兄弟,夫妻和父子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基本关系;君臣是推至国家的政治关系.儒家教育将家庭伦理关系推至天收稿日期:2010—08—23作者简介:常瑾(1985一),女,北京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一l6一下政治关系,从而
8、在西方所说的"公正","公平"与"正义"在中国与"孝","悌","慈"类似.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异化的私而没有公共的公.最后,皇家帝王独揽大权和公私生活领域的混淆必然会使人们丧失公共意识,官府更加不会通过教育培养民众的公共意识了.美国学者指出:家庭生活,宗教传统和对地方政治的参与集中体现了美国人的国民性.在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