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301729
大小:91.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7-11
《顾培东:中国法治的自主型进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顾培东:《中国法治的自主型进路》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一、引言2二、法治进路转型及自主型法治进路的确立2三、对法治理论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审视与辨识51.西方法治理论中哪些是真正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资源52.法条主义是不是法治的核心原则63.司法独立的真正涵义是什么,西方社会是否真实地存在着司法独立74.实行法治是否应奉行法律中心主义8四、我国自主型法治进路的主导思路91.以保证执政党的核心领导为前提,界定司法在我国政治结构中的地位92.以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且区际发展极不平衡为背景,考虑法律及其适用的多样性和区别性10
2、3.以我国社会治理资源的多元性和司法资源的相对匮乏为基础,确定并发挥司法的职责与功能104.立足于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利益群体及其诉求极为复杂的现实,重视司法行为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果115.以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社会公众对法律的认知能力普遍较弱为客观制约,把握法律专业化、技术化、程序化水准提升的进程116.以我国司法队伍的现状为条件,完善司法权的配置,并建立和健全司法机构内部运行机制127.以我国所处的国际地位和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为参照,提升法律对外部世界的应对能力12四、自主型法治进路中应防止和避免的偏失131.高扬法治旗帜,养护
3、并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对于我国法治的信心132.尊重司法的固有规律和特征,维护司法审判必要的独立性143.重视法律的安定和稳定,强化法律实施的严肃性144.继续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吸收各国法治的有益经验15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我国正处于法治进路转型之中,亦即我国法治从偏重于学习和借鉴西方法律制度和理论的追仿型进路转向以适应中国国情,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目标的自主型法治进路。在这种转型中,必须对法治理论和制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予以审慎的思考与辨识,消除既往认识上的偏误。以此为基础,本文对我国自主型法治进路的主导思路以及在这一进路中应当防
4、止的偏失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法治进路转型主导思路17一、引言迄至现今,我国推行法治的实践已经历了30个年头。30年来,我国法治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不容回避的是,30年后的当下,我国法治事业也面临着一些理论上较为困惑、实践中无法绕开、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似乎是从两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提出的:一方面是基于对中国具体国情的高度强调而对西方法治理论与制度作出的反思,由此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被认为具有普适性的西方法治中的一些理论或制度并不完全适合于中国问题的解决?西方法治理论和制度中究竟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而哪些是需要
5、远拒的?更具有实质性的问题是,西方法治模式是不是我国法治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另一方面是基于观念中某种法治信念而对近些年我国法治实践提出的质疑,相应的问题是:决策层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不同于西方法治的经典理论,这是不是意味着对法治基本价值的否定?“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这样的司法取向以及相应的实践是不是符合法治的原理和原则?更进一步的疑虑是:中国还会不会继续坚持走法治道路?这样一些事关宏旨的是非问题的产生和存在,使我们有理由认为:我国法治事业正处于一个关键性时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法治的现状,我认为,我国正经历着法治
6、进路的重要转型,[1][1]具体说就是:我国法治正在从以偏重于学习和借鉴西方法律制度和理论为取向的追仿型法治进路,转向以适应中国具体国情、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基本目标,立足于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的自主型法治进路。前面所提及的这些问题都与这种转型密切相关,都产生于转型过程中的思想激荡、观念冲突以及认识分化,因而都可以把这些问题都归结到法治进路转型来认识,或者从法治进路转型这一角度给出回答。虽然自主型法治进路是我国过去30年法治实践的进一步延续,但这一法治进路的形成和确立,仍然牵涉到从理念到制度的重要变化,尤其是关涉到我们对法治理论和
7、制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重新审视,更关涉到对我国特定社会条件下理想的法治模式的认识与构建,因此,法治进路的这种转型意味着我国法治事业的重要变革与全面创新。二、法治进路转型及自主型法治进路的确立过去的30年,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特色”这两个基本点不断为决策者所提示,并且在法治的具体实践中也得到明确的体现,但不能否认的是,过去乃至今天,我国社会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依恋和崇尚西方法治模式的思维偏向。在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观念中的这种“西方法治模式”,并不是一个单一、确定的实体形态,也不
8、是某一具体的西方国家的特定实践,它更主要是人们对其所接受的有关西方法治理论与实践的各种信息(甚至包括文学和文艺作品中的种种描述),进行理想化的提炼、筛选甚而推测后所形成的某种总体印象。虽然,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实际考量,当代中国人并不认为中国法治的具体状态应当或可能会与西方法治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