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283970
大小:456.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11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课程纲要学校名称兴华公学小学部课程类型必修课程设计教师适用年级一年级下册总课时60课时左右设计日期2012.2.21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牢固,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粗心,计算方面还有待加强提高,解决问题还需个别辅导。从学生习惯来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从学习内容来看: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
2、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本册教材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课程目标1.
3、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
4、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
5、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课程内容实施内容课时安排位置4课时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课时图形的拼组2课时100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人民币的认识4课时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5课时认识时间3课时找规律4课时统计3课时总复习5课时课程实施教学方式:通过主动探索、观察体验、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实施对策: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重视口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和优化。4.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重视复习整理能力的培养。5.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6、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6.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别辅导;每个知识点落实到位。有效性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1.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2.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3.收集有关资料、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4.单元学习进行整理复习,及时互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1.卷面测试:计算平均错误率5%以内,速度每分6—8题;空间与同行错误率10%以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错误率在20%以内。2.进行一次计算能力测试。3.进行一次作业展览,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对规范书写,认真作业的好习惯加以检测。4.学
7、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程纲要学校名称兴华公学小学部课程类型必修课程设计教师适用年级一年级下册总课时4课时设计日期2012. 2.21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从学习内容来看:1.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2.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从学生方面来看: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