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254949
大小:2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1
《依文解文 教文循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依文解文教文循道 当下语文课堂“满堂灌”的现象已然不见,文本研究逐渐深入,自主阅读、文本对话渐成主流,但“泛读”、“浅读”、“粗读”、“偏读”甚至“错读”等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在于不知如何“解文”,更不知如何“教文”。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依文解文”的四种方法,希望能为“教文循道”提供适合的路径。所谓“依文解文”,指的是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来解读该文本的奥秘。以此法读文、教文,可使语文阅读与教学有章可循,从而真正把握文本的内涵,还原作者的原意。 其一,揣文题 揣者,“揣摩、揣测、揣想”之意也。文题,文本的
2、标题。揣文题,即揣摩文本的标题以探知文本的意思。题是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的第一信息源,它所传递的是文本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它积极召唤着读者藉此进入陌生而新鲜的文本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文题是我们解读文本的第一切入点,读题揣文,有助于迅速把握文本的最主要信息。如清人李扶九在《论读古文法(二则)》中所言:“将读此首文,先宜知人论世,考明题目来历,了然于心。”笔者试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的课文,简介三种“揣题读文法”。 1.揣题以识体 有的文题明确标明文本的独特体式,表明其文体特征。揣摩这类文题,可以辨识其
3、文体,知其文本的指向与写作基本特点,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过秦论》《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赤壁赋》《谈中国诗》《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等。 2.揣题以明意 有的文题,或承载着文本的主要信息,或凝聚了文本的主旨,而这一切,创作者已经清楚地在文题中标明,只要我们找到凝聚着作者意旨的那个字眼,便可明晰其文大致的内容、意旨、情感倾向、涉及对象,以及创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切入点,比如《再别康桥》《烛之武退秦师》《归园田居》《劝学》《窦娥冤》等。 3.揣题以存疑 有的文题,或含蓄,或优美,或机巧。其
4、倾向或意图,并非一目了然,甚至运用修辞法,使文题充满语言的张力,令人费解。比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等,揣摩这类文题,就要花一番心思,或联想,或比较,或追问,对其做一番大胆的探究、揣测。 总之,阅读新文本,定要留神标题,对文题先“沉思”一番,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与其对话,去细细品味语言。教文亦可遵循此道,让学生揣题以入文,窥题以见文。 其二,抓文眼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
5、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正如他所言,文眼是文本的精神凝聚点,它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是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是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抓文眼,即可迅速切入文本,纲举目张,拎起文本之精神意旨。比如,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当关注第一段第三句:“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此句既是对文题的照应,又是对文题的补充,“动人”一词即文眼。接下来,文章写了梁任公出场之动人、出场白和语音语调之动人、讲诗之动人、背诵方式之动人、表演之动人、效果之动人
6、,篇末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为演讲“动人”之原因做注解。通篇紧扣文眼“动人”,从形到神,层层推进,直到揭示梁任公精气神。读者只须抓住“动人”一词,即可领会该文之意旨。 分析高中必修教材,我们发现“抓文眼”读法适合很多课文。如读《小狗包弟》,可抓“歉意”一词;读《窦娥冤》,可抓“冤”字;读曹操《短歌行》,可抓“忧”字;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可抓“归”字;读李白《蜀道难》,可抓“难”字;读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可抓“怨恨”一词;读李清照《声声慢》,可抓“愁”字;读《咬文嚼字》,可抓“谨严”一词
7、……要特别提醒的是,文眼并非只是一个字或是一个词,有时还是一句话,限于篇幅,不再展开。读文如此,教文亦可遵循此道。当然,“抓文眼”是一种解文法,却非万能。文本复杂多样的,仅用一种方法显然不切实际。抓文眼对于一些复杂文本就难以奏效,此时我们就得另辟蹊径,寻找新的解读法。 其三,理文脉 文脉,即文章的脉络,也称“意脉”。剖析思路、理清文脉,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手段。孙绍振教授说:“进入文本结构的深层,恰恰从意脉开始。”阅读文本要善于理出文本的脉络,掌握作者的思路,进而走入文本,揭开文本的奥秘。文脉有连贯、层递、转
8、折之分。许多杰作都是文脉层转、文脉暗伏的经典之作,最难理清。要真正把握文脉转折之秘妙,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为经典文本,但对于该文,人们却多有误解,看不出其文脉贯通、语意转折之妙。笔者试以“理文脉”之法解读如下。首段扣文题之“褒禅山”,对其做常识性介绍后,突然一转,写到“音谬”,看似突兀,联系全文,可知是伏后文之“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和“慎取”。第二段扣文题之“游”,重在写游后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