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260130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以文解文”法例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以文解文”法例说 福建“以文解文”法例说 福建赖登维 陈日亮老师说他的教学风格是“以本色教人”。在他诸多的教法中,“以文解文”法是很能体现他的“本色”特色的。 “以文解文”,是让学生在文章中读懂文章,或者以此文解彼文,此文与彼文互解。比如教巴金的《灯光》,就把巴金另一篇写灯光的散文——《爱尔克的灯光》给学生读,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就引导学生读钱理群的《在比较中阅读〈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看文艺评论家是如何评析这篇文章的。这种教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之
2、内化为语文能力,成为自主发展的人。这对学生来说,无论上大学深造或到社会上就业,都是很好的接轨,可以让他们懂得怎样去寻找到哪里去寻找自己所要的知识,如何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这种教法,对矫治语文课堂上讲风太甚的弊端,也是十分有效的。“满堂灌”不行,“满堂问”也不行。由教师设计的各式各样的“满堂问”,其实还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谈不上以学生为主体。而“以文解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我经过陈日亮老师的直接指导,采用这种教法进行教改实验,效果很好。这种教法如何操作呢?且举一例,简述如下。 《为了忘却的记
3、念》 教师极简要地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后,引导学生从文中的那首七律切入。学生凭借课文注释基本上读懂这首诗后,引导到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一:“这首诗中的一些内容,在文中许多地方有所表述,试举出有关语句加以印证理解。”并要求列出简表。 学生经过阅读、寻绎、概括后,大致形成: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与文的不同表达方式与表达效果,进一步互解互证。诗:简洁、含蓄,联想更大胆,讲对仗、平仄、押韵,有音乐性等。文:详尽、充沛,更接近生活原形,也有内在韵律等。 印发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和“左联”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4、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两篇短文,让学生阅读。告诉学生这两篇文章都发表在1931年4月25日《前哨》第一卷第一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这两篇文章与课文的异同点。这几篇文章都是为“左翼”五作家而写的,由于写作时间不同、目的不同、作者不同,区别也是明显的。鲁迅说:长歌当哭,必须在痛定之后。印发的两篇文章是在五烈士被害后没几天写的,所以文章不长而言辞激烈沉痛,例子在文中随处可见。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两年后写的回忆性文章,痛定思痛,故文章较长且含蓄深沉,例子在文中亦随处可见。 通过三篇文章的互解互证,学生自然受到强烈的震撼,
5、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这种效果单靠老师讲解是难以收到的。 陈日亮老师历来主张“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从课内向课外拓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一步,拓展无须太严的限制,立足一点,辐射开去就行;可以十分洒脱,纵任无方。因为语文能力是在博涉中得以提高的。最后再回扣到那首七律上去,要求在课堂上背诵这首诗,然后看诗前的一句话:“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积习”,课文的注解是:“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这里指一有感触就要提笔写诗作文的习惯。”教师由此引伸:诗文互证,
6、是传统的表现手法,在古典小说中尤其常见。古典小说的作者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觉得还不能够痛快淋漓地表情达意时,往往借助诗歌来咏叹。这样便形成了我国古典小说所特有的诗文互参的表现手法。鲁迅深受传统文学的熏陶,所以他的“积习”,可以说是对优秀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古为今用。到此,就可以从课内自然地向课外迁移了。布置作业:每个同学都从明清小说中选一则诗文互证的例子,并加以分析,写成文章;课外完成,课内交流。学生对完成这道作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阅读自选的小说,参照前头做过的练习,寻找诗文对应点,然后分析比较,都写出相当不错的分析文章,
7、一个班级就可以汇集一本大集子。 以上三个过程,可用三个课时完成。我拿这个教例进行说课,所得到的评价,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打破了“满堂灌”和“满堂问”的格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扩展了阅读面,有效地激发了阅读兴趣; 3.学生所获信息在脑中引起连锁性思考,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4.融诗文为一炉,集古今为一课,教出了特色。 概括起来说,这种教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以课文为中心的多篇文章互参的辐射式自学阅读。这种教法看似容易操作,但运用得好,也不容易。教师要有过硬的语文基本功,广泛的涉猎,敏锐的思维能力;否则,就辐射
8、不出去。所以说,这种教法既很本色,又颇具特色。语文天地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