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容留他人吸毒案件若干问题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容留他人吸毒案件若干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毒品犯罪中,吸毒型犯罪是造成吸毒者不断增加、毒品屡禁不绝的主要原因,必须予以严厉打击。近一两年来,温州市鹿城区容留他人吸毒案件频发。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通过对该区容留他人吸毒案件现状分析,提出应对现状、打击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容留他人吸毒主观故意禁毒斗争 中图分类号:D920.5文献标识码:A:1009-0592(2010)11-078-02 2010年5月10日,温州一男子吸毒后,驾车连撞13辆轿车。短短十数天之后,杭州一驾车人因吸毒致幻,驾车失控,撞飞4个摊位,撞伤17人。吸毒对自身、他人以及
2、社会的危害这一话题,再次引起人们关注。 自清雍正五年(1727),英印殖民政府、东印度公司和鸦片走私商陆续向中国倾销鸦片起,我们的禁毒斗争已经持续了三百多年。1953年底,我国曾一度实现普遍禁绝了种植鸦片、制毒、贩毒和吸食鸦片烟毒的现象,400万吸毒者陆续戒绝。但是,近年来吸毒现象又逐渐抬头。2003年统计,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经超过105万人,全国涉毒的县市已占总数的72.2%。禁毒形势不容乐观。 吸毒者为筹集毒资去盗窃、抢劫、卖淫者不计其数,贩毒者、运输毒品者为追求贩卖毒品的高额利润更是耍尽手段、不惜动用武力。毒品与暴力、色情等息
3、息相关。打击毒品犯罪刻不容缓。引诱、欺骗、教唆、强迫、容留他人吸毒这些吸毒型犯罪产生了大量的吸毒人员,诱发了走私、制造、贩卖、运输毒品犯罪及其他犯罪活动,是毒品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吸毒型犯罪应成为我们今日全面禁毒关注的新焦点。今年以来我区容留他人吸毒案件数量的迅猛增长。因此,分析容留他人吸毒罪案件数量增长的原因及容留他人吸毒罪审查认定中出现的新问题,成为司法机关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现状代写论文 我院2008年以前没有受理过容留他人吸毒案件,2009年受理容留吸毒案件4件5人,起诉4件5人,2010年仅上半年已受理容留吸毒案件达16件18
4、人。 容留他人吸毒安的案发地点以酒店、浴场、酒吧、会所等娱乐场所为主。截止2010年6月20日,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检察院2010年受理的16件容留他人吸食毒品案件中,多达14件涉及上述消费场所。这种娱乐场所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益或碍于情面,频频默许客人吸食毒品的情况并不仅仅发生在本区。在北京,某酒吧经理陈某等三人容留他人吸食毒品案件中,酒吧服务员因吸毒味儿太呛影响其他客人,曾请示其是否阻止,而陈某为追求经济利益,答复只要吸食人员买酒消费就别管。同样,张某等3人经营的酒吧起初曾劝阻过吸食人员,后因其中有人买了一瓶酒吧最贵的酒,便睁只眼闭只眼。在广
5、东,圣保罗餐饮娱乐公司更是在该公司场所内专门为嗨客吸食毒品设立十余间嗨房,提供吸毒的工具托盘、吸管和研磨毒品、刮分毒品等服务等一条龙服务,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与贩卖毒品被告人多为外地来温人员不同,容留他吸毒案件的被告人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容留他人吸毒的多为温州本地人。2009年我院受理审查的容留他人吸毒案中温州本地人占100%,2010年上半部我院受理审查的容留他人吸毒案中温州本地人所占比例达68.75%。第二,容留他人吸毒的被告人多为男性,2009年我院受理的容留他人吸毒案中,男性比例为80%;2010年上半年我院受理的容留他人吸毒案件
6、中,男性比例为81.25%。第三,容留他人吸毒的被告人以青壮年为主,2009年容留他人吸毒中,70后、80后占了总人数的80%;2010年上半年容留他人吸毒案件中,70后、80后占了总人数的81.25%。综合以上三个特点,取其重叠部分,容留他人吸毒的被告人以温州本地男青年为主。这与这部分人员经济实力较强有一定联系,这也与温州本地部分男青年沉迷吸毒,不认为容留他人吸毒违法,有必然联系。 从本区查获的容留他人吸毒案件情况看,被告人容留的对象多是被告人的朋友。由于许多被告人所在群体均有毒瘾,朋友之间出资购买购买毒品、预定包厢,邀请他人吸毒,成为小
7、范围内的新时尚。如蔡某容留他人吸毒案中,蔡某事先预定酒吧包厢,并在与一帮朋友吃饭时,邀请在座的朋友晚上一起去包厢玩。蔡某的供述与朋友的证言均证实,蔡某虽然没有明说,大家都知道所谓去包厢玩,就是去包厢吸毒。容留者与被容留者之间并非陌生人,被告人容留他人吸毒并非为了获取非法利益,也成为本区容留他人吸毒案的一大特点。 二、对策 (一)公安机关强化打击毒品犯罪 1.公安机关重点打击贩卖毒品,阻断毒品来源 公安机关要更新缉毒破案理念,强化技侦、刑侦能力,突出重点加大对团伙贩毒案件的侦查力度,并及时向检察机关通报毒情,最大限度地打击毒贩、毒枭;其
8、次,检察机关要适时提前介入,以检察指导侦查,对有能力进行深挖掘的案件,要坚决一查到底,并及时固定证据,将毒贩、毒枭绳之以法;最后,公、检、法三家要加强联系,对重大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