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251459
大小:3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1
《终身学习与教育的四大“支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终身学习与教育的四大“支柱”概要泰安一中虎山路校区吕学文 本丛书是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名(《学习:内在的财富》)在中国的一项后续活动而印行的,其目的是结合中国优秀的教育思想传统和丰富的现实教改经验,阐发《报告》关于教育四大“支柱”的内涵,向广大莘莘学子传播新的教育理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21世纪学习社会的主人。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出版《LearningToBe》(中译
2、《学会生存》)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后,审察世界范围影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研究21世纪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提出教育革新的政策建议。其中心义题是:21世纪将是怎样的社会?它需要怎样的教育?它面向的主要对象是各种年龄的学习者以及促发学习的教师、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 委员会报告从广阔的国际背景上考察了从地方社区到全球化社会、从社会和谐到民主参与、从经济增长到人的发展等世界之交的大趋势,分析了人类在未来将继续面临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长远目标和眼前利益之间的矛盾;全球和本土之间的矛盾;整体与个体之间的矛
3、盾;竞争与平等(合作)之间的矛盾;知识的无限增长和人类吸收知识的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以及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矛盾。 《报告》高度评价了教育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作为一种经济投资、社会投资和政治投资,不但是发展的基本手段,而且是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内容和基本目标,是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充分挖掘个人“内在财富”,从而也实现社会和谐、最大限度开发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 《报告》的两个互相联系的中心思想是“终身学习”和“教育四大支柱”。“终身学习”的指导原则将从根本上
4、改变传统的“上学---工作---退休”的线性(单向)教育模式,而扩展为在时间上包容从幼年到老年各个年龄阶段、在空间上涵盖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宇宙各个人类活动领域,在教育层次上包括自幼教至高教、成人继续教育各个阶段,而且工、学交替,不断往复的循环(多向)教育模式。因而,终身学习可以说是人类解决未来面临的各种矛盾、迎接21世纪挑战的“钥匙”之一,是“社会的脉搏”,是一切重大的教育变革的指导原则;而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终身学习基础之上的“学习社会”,则是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和终极目标。 实践终身学习原则
5、的“惟一之路”就是每个人都能“学会学习”;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必须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不断进行四种“学习”的基础之上,这就是:学会求知(learningtoknow);学会做事(learningtodo);学会共处(learningtolive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ingtobe)。 (一) 学会求知,“知”在这里不只是指“知识”,而且是指广义上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对象包括人类自身及其主观世界,也包括自然、社会的外部世界。“求知”则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无终点、在实践和认识的无
6、限往复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而“求知”的手段,从口头传授到文字印刷,从广播电视等声像技术到“信息高速公路”,已发生了多次革命性的变化。“求知”的环境,则从家庭、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继之以“网上一代”痴迷的“虚拟学习环境”。 学会求知已远远超越了从学校教科书和教师课堂讲授中汲取人类积累的知识,而包括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了解各种社会关系,习得民族的文化观念,学会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即知道积极意义上的“为人处世”,因为人首先是一种社会存在,因而,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是“学会
7、求知”的本质内涵。 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本身,即学会掌握认识(即“知”)的工具,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包括演绎、归纳、分析、组织知识的工具),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同时学会掌握应用知识于有意义的实践的手段。因为现在学习很多书本知识,有一部分将在未来迅速变化的社会中逐步过时,而将来迫切需要很多知识又无法在今天预见,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完全学到。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学会求知的方法远胜于求得知识本身。 学会求知,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探求未知的热
8、情,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科学的人文精神,掌握举一反三的科学方法。总之,学会求知就是要使自己成为“终生的科学之友”。 学会求知,要注重通过普通教育打下宽厚坚实的“通才”基础。《报告》把基础教育称作“通向生活的护照”,正说明了中小学教育不但对人生启蒙而且对未来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与此同时,又需要通过专业教育,在一二个领域向科学的深度进军。 学会求知,离不开教师。“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是古今中外教学经验的总结。师生关系将永远是“求知”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学相长”的古训将永远不会过时。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