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251147
大小:2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1
《巧设活动,引导体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巧设活动,引导体验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由专题与板块组成,每个专题又有各自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或文本研习,或问题探讨,或活动体验。其中,“活动体验”课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语文素养。由此可见,活动开展的依据应是文本特点、文本内涵以及学生知识水平、认识水平和思想实际。而体验则强调亲历性,即必须是学生亲自参与活动而形成的亲身体验。所以,教师只有在透彻分析教材与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巧妙地设置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对文本生发深刻的体验。“活动体验”课可以有如下设
2、计安排。 诗词诵读――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 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的第一板块“吟诵青春”中的篇目都是诗歌,一组不同时代的诗歌。鉴于以往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的一些学生不能正确流利、自然、大方地朗读,不能在读中感悟的情况,我将本专题的主要教学方法设计为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诗歌的主旨与诗人的情感。在鉴赏完这一板块的诗歌以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诗歌朗诵会。我以这一板块的四首诗歌为范例,对朗读方法加以指导。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理解诗意,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揣摩语音语调的高低、停连、快慢、轻重,找到恰当的声音表现
3、形式。例如《沁园春?长沙》格调昂扬豪迈,我指导学生要读得声韵饱满、大气磅礴,“看”、“怅”、“问”、“忆”领起的句子应读出不同的语气。《致青年公民》激情洋溢,要读出热情奔放的气势,并注意声音高低、节奏快慢的变化,突出点题的关键句。《相信未来》沉稳而坚定,要妥善处理好声音的停顿与连读,在语气对比中表现坚定的信念。《六月,我们看海去》节奏明快,朗诵时语速要快,不能拖调徐吟,我甚至让学生尝试用现代摇滚乐“说唱”的节奏形式,来表现诗句中那种天然的韵律感。 此后,我在班内组织了朗诵比赛,要求每位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诗歌(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参加比赛。因为先前已进行
4、过诵读指导,再加上四首诗歌的实践,所以学生普遍能在朗诵时注意语速语调,把握好感情。个别学生对语气语速处理得较好,感情也拿捏得较准,赢得了大家的赞赏。一位男生将《再别康桥》读得声情并茂,深深打动了其他同学。比赛过后,许多学生收获了他们的活动体验――要朗读好诗歌,理解诗意是第一步,之后才能准确把握节奏,处理好抑、扬、顿、挫等语气语调。同时,通过朗读,他们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得更透彻了,并在朗读中体验到了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而这些是老师的讲解所不能代替的。 书信沟通――走向理性的成长体验 十七八岁是一个特殊的生命驿站,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
5、子稚气未脱却又充满了独立意识,他们希望以成人的姿态面向家人与社会,然而其思考与判断往往缺少理性,甚至偏激。于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常常因难以沟通、缺乏沟通而产生隔阂。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种积极、健康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交流沟通的范例。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的第二板块“体悟人生”中的《十八岁和其他》是杨子在儿子十八岁时写的。他在孩子生日之际,以自己深刻而具体的人生感受,围绕十八岁所关涉的人生话题,敞开心怀,诉说对儿子的理解、期望和深爱,给了孩子一份珍贵的人生礼物。杨子的做法给了我们启示――与对方不便当
6、面讲的话,不妨通过书信来交流。用书信交流,没有了两个人面对面谈话话不投机时的剑拔弩张,也没有谁打断你的话,因而更易于向对方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更易于拉近两人的心灵距离。所以我选取了书信的形式来组织此次活动。 这次活动是这样开展的:先让学生仔细阅读《十八岁和其他》这篇文章,然后将文章拿给家长看,叫家长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然后与子女作书面交流,说出最想与子女讲的话,子女再以回信的形式与家长交流,最后再让学生在小作文《活动感言》中谈谈对这次活动的感想。 在“感言”中,许多学生提到自己原本与父母有较深的隔阂,通过书信交流,他们深切体验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
7、”,意识到冷战、对立不能解决矛盾,只有交流、沟通才能填平鸿沟。我们利用《十八岁和其他》这一材料,为两代人的对话与交流创设了一个平台,引发了家长们的共鸣,引导了学生根据自我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促成了两代人就青春与人生等话题进行了真诚、平等而深入的交流,使学生获取了对人生的进一步理解与感悟,从而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学生能有如此体验,那么,这次活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图片解读――震撼心灵的历史体验 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中《一个人的遭遇》以一个普通人的遭遇揭示了战争给苏联人民造成的不幸。《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个德国伤兵的遭遇,反映了
8、战争的惨无人道,也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精神状况,揭示了民族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