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244943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0
《中国驰名商标保护与境外被抢注风险规避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驰名商标保护与境外被抢注风险规避论文【摘要】文章从对驰名商标概念的认识入手,详细地阐述了如何树立牢固的商标意识,自觉加强对商标的保护;以及如何增强保护能力,商标被侵权后如何维权等,希望能给国内企业走出国门,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关键词】驰名商标;被抢注;风险规避驰名商标的英文对译为“Well-Knoarks”或“Well-Knoarks”,.freelarks”,但法律对“公众熟知的商标”没有确切的认定标准。1996年8月14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施行了《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
2、定》),其第2条指出:“本规定中的驰名商标是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注册商标。”可见《暂行规定》中的“驰名商标”与《商标法实施细则》中“公众熟知的商标”并不等同,其认定标准要高于“公众熟知的商标”,同时,将“公众”仅限于商品的经销者和使用者,更为科学、合理,也符合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的规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驰名商标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商标抢注也成了压制竞争对手的重要“法宝”,在这方面,我们国内企业可以说是吃亏不小。据国家工商总局最新统计,目前
3、国内已有15%的驰名商标在境外遭抢注,其中超过80个驰名商标在印度尼西亚被抢注,近100个驰名商标在日本被抢注,近200个驰名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注;五粮液在韩国、康佳在美国、海信在德国、科龙在新加坡等相继遭遇了商标被抢注的命运。每年商标国外抢注案件超过100起,涉及化妆品、饮料、家电、服装、文化等多个行业。国内的驰名、知名商标和原产地保护产品名称成了境外抢注的热门,境外抢注中国商标进入高峰期,对此,国内企业不可等闲视之。必须增强驰名商标的自我保护意识,及时针对新情况调整政策和战略,规避商标境外遭抢注的风险。一、树立牢固的商标意识
4、,及时、科学注册商标商标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竞争十分激烈,不同厂商为了使自己生产的产品具有特殊的标志以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让用户有选择地去购买而产生的。它代表某种商品的特定质量、规格,反映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信誉,是企业的形象。市场经济时期,商标是企业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产品销售的有力武器。因此,商标作为工业产权的一部分,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予以保护。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一定要树立商标意识,尤其要防止商标境外被抢注,要强化商标国际注册意识,把商标纳入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做好商标知识产权保
5、护工作。运用好商标国际注册体系,构筑防御网络,规避境外被抢注风险。我国于1989年、1995年先后加入了马德里协定和马德里协议,成了马德里联盟成员国。《国际商标马德里协定》使商标注册手段更简便、费用更节省、时间也更快。国内企业应利用好这一方法,注册商标,拓展国际市场。通常所说的商标国际注册是指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但千万不要认为商标国际注册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像老挝、越南都不是马德里协定成员国,如果要进入这些国家市场就必须到各国逐一注册。云南“999”牌电池在老挝被抢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999”从2001年就进入老挝,一直
6、十分畅销,但一直没有在当地注册商标。结果被老挝新建的电池厂抢注,导致了云南“999”牌电池今年在老挝销售量的巨幅下滑。同时进行国际商标注册还要讲究策略,根据国际上商标权取得的不同要求,采取相应对策。在实行先使用原则的国家,即谁先使用谁就拥有商标权,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应当尽早使用商标,并注意收集和锁定在这些国家使用商标的证据,包括合同、广告、宣传材料等等,防止被人抢注及国际维权。即使该商标被人抢注,可以通过商标异议程序或者诉讼程序夺回商标。在实行先注册原则的国家,即谁先注册谁就拥有商标权。如日本、韩国、西
7、班牙、意大利等国,应当尽早申请注册,防止被人抢注。根据商标保护地域性的规定,商标一旦抢注成功,被抢注商标的企业就不得在该国或该区域内使用此商标,若违反则构成侵权。我国“绿叶”牌衬衫,曾在日本市场久负盛名,占当时日本衬衫市场销量的80%,但由于“绿叶”未在日本注册,被日本一企业抢注,不得不忍痛退出日本市场。二、加强对驰名商标的保护通常情况下,商标权保护的范围仅限于禁止在相同或类似产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即商标权不能对抗他人在不同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巴黎公约第6条之二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也仅限于禁止将驰名商标整体或其主要部
8、分通过复制、仿制或翻译用于相同或类似产品而产生混淆。TRIPS第16条将这一范围扩大到禁止在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以免造成误认。通过认定驰名商标,一方面将驰名商标“近似”的标识范围扩大,另一方面从纵向将驰名商标所标示的商品或服务类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