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中国现代历史研究的互动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中国现代历史研究的互动论文

ID:11241466

大小:6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0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中国现代历史研究的互动论文_第1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中国现代历史研究的互动论文_第2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中国现代历史研究的互动论文_第3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中国现代历史研究的互动论文_第4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中国现代历史研究的互动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中国现代历史研究的互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中国现代历史研究的互动论文..首先解题。题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题中的“中国现代历史研究”则指对中国现代历史的研究。“互动”,则指两种研究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指两种研究既相辅相成,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中国现代历史研究,不但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学科,而且在大学里,分属两个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属于中文系的学科..,而中国现代历史研究属于历史系的学科。如今,学科的设置越来越细化,同属一系的学科之间,也往往壁垒森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学科与学科之间是这样,具体到研究者个体,

2、通常的情形也是画地为牢,严守自己的“专业”,不越雷池半步。在专业越来越细化的同时,是研究者“专业意识”的越来越强化。香港和台湾大学里的情形我不太了解,但我知道在中国大陆的大学里,每一“专业”内又丛生出许多“方向”。我们惯常见到的是,一个研究者选择本“专业”内的某个“方向”,年复一年地“做”着。非本“专业”甚至非本“方向”的书,不读;非本“专业”甚至非本“方向”的事,不想。这样“做”的结果,是学术之路越走越窄。至于属于中文系的中国现代文学专业,与属于历史系的中国现代历史专业,那就非但是“老死不相往来”,甚至连“鸡犬之声”也不“相闻”的。在中文系

3、讨生活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认为中国现代历史,是与自己无关的东西。中国现代历史研究的现状如何,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漠不关心。在中国现代历史研究界,哪些旧说受到了质疑、哪些新说引起了注意、哪些问题得到了澄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习惯于认为那都是“别人家”的事,是他人的“瓦上霜”而非自家的“门前雪”。如果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对中国现代历史不感兴趣,那中国现代历史的研究者,与中国现代文学则更是隔膜了。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中国现代历史研究两不相干的现象,实在是不合理的。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现代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和发展的,它的兴衰、它的演变,都与历

4、史的进程密切相关。对于历史进程来说,文学的发展又并不纯粹是被动的。文学也有能动的一面。通常我们所说的历史,是指政治史。政治史当然影响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学史。在中国现代,由于政治与文学的关系空前紧密,政治对文学的作用也就表现得空前明显。但是,在中国现代,不仅是政治作用于文学,文学也以自己的方式作用于历史。换言之,不仅是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文学,文学也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历史。所以,将对中国现代历史的研究与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是有着充分的依据的。一将历史研究与文学研究相结合,让历史与文学相互印证、相互说明,这方面前辈学者陈寅恪

5、已经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汪荣祖所著《陈寅恪评传》,第八章专论陈寅恪的“诗史互证”。汪荣祖说:“寅恪早年在清华曾授‘唐诗校释’一课,晚年复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唐代乐府’以及‘唐诗证史’等课程,生平笺证诗篇之作亦复不少。但其笺诗、证诗所凭藉者,乃是历史的眼光与考据的方法;一方面以诗为史料,或纠旧史之误,或增补史实阙漏,或别备异说;另一方面以史证诗,不仅考其‘古典’,还求其‘今典’,循次披寻,探其脉络,以得通解。寅恪以诗为史料,固为史家致知辟一新途径,清人杨钟羲于《雪桥诗话》中,虽已言及以诗证史之事,然运用纯熟,发明之多,实以寅恪始。寅恪以史证诗,旨

6、在通解诗的内容,得其真相,而不在评论诗之美恶与夫声韵意境的高下,其旨趣自与正统诗评家有异。”(1)汪荣祖最后所说的陈寅恪以史证诗但不涉及诗之艺术价值一事,尚有商榷之余地,后面再论。这里先指出,汪荣祖据说的“古典”、“今典”,出自陈寅恪《读哀江南赋》一文的引言。陈寅恪撰《读哀江南赋》,分上、下两部分,而在正文前面,有这样的引言:“古今读哀江南赋者众矣,莫不为其所感,而所感之情,则有浅深之异焉。其所感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较多。兰成(引按:庾信小字兰成)作赋,用古典以述今事。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

7、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旨,而作者之能事也。自来解释哀江南赋者,虽于古典极多诠说,时事亦有所征引。然关于子山(引按:庾信字子山)作赋之直接动机及篇中结语特所致意之点,止限于诠说古典,举其词语之所从出,而于当日之实事,即子山所用之‘今典’,似犹有未能引证者。故兹篇仅就此二事论证,其他则不并及云。”(2)陈寅恪在这里,其实也言及以史证诗与对诗的艺术鉴赏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姑且不论。从这番引言中,我们可知,陈寅恪以史实证文学作品,是要说明作品写作时的“当日之事”,即准确地揭示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同时也对作品中“写实”的部分,做出合理的解释

8、。在对唐诗和唐史的研究中,陈寅恪诗史互证的手法用得最多、最典型、最纯熟,也最能给人以方法论意义上的启发。陈寅恪作为历史研究者和作为文学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在以唐诗证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