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20601
大小:629.12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7-11-07
《梅贻琦大学一解解读_2012春cwp_530177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梅贻琦:《大学一解》•导读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蔡文鹏2012年3月20日一、一、《《大学一解大学一解》》产生的时代背景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国中国2020至至4040年代中国大学的独立潮流年代中国大学的独立潮流¢““因为在因为在2020年代初期,中国国内的高等学年代初期,中国国内的高等学校,很大一部分是教会办的学校。每一个重校,很大一部分是教会办的学校。每一个重要的城市,都有外国人教会办的学校。要的城市,都有外国人教会办的学校。…………上海有圣约翰大学,浙江有之江大学,广州上海有圣约翰大学,浙江有之江大学,广州有岭南大学,这些大学,当
2、时在中学生眼有岭南大学,这些大学,当时在中学生眼中,认为是好的学校,我们自己中国人办的中,认为是好的学校,我们自己中国人办的大学,除了个别之外,都是比较差的。北京大学,除了个别之外,都是比较差的。北京大学最老,上海南洋大学(今交通大学)。大学最老,上海南洋大学(今交通大学)。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大学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大学了。了。””————陈岱孙陈岱孙¢““清华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近代学术走清华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近代学术走向独立的过程,清华校史不仅有一校的向独立的过程,清华校史不仅有一校的意义,而且是反映中国近
3、代学术走向独意义,而且是反映中国近代学术走向独立的历史。立的历史。”——冯友兰”¢“这是中国学术独立自主的历程,就是中华民族中兴的头等大事。清华是一个典范。”——冯友兰¢梅贻琦的《大学一解》,是一代人(蔡元培,北大;竺可桢,浙大;张伯苓,南开;萨本栋,厦大等等)辛勤探索大学理念的总结。¢涂又光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中国高等教育史论》》中,涂先生中,涂先生““甘为抄胥,公录全文,一字无遗甘为抄胥,公录全文,一字无遗””地引用了地引用了梅校长的梅校长的《《大学一解大学一解》》,并且有,并且有““废书兴叹废书兴叹,悲从中来,悲从
4、中来””之感。之感。二、总结中国化大学理念的重担何以落到了梅贻二、总结中国化大学理念的重担何以落到了梅贻琦的身上琦的身上??¢其一,大部分教育家忙于现实的事务,缺其一,大部分教育家忙于现实的事务,缺乏必要的理论提升与凝聚,不能够将切身乏必要的理论提升与凝聚,不能够将切身的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的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其二,西南联大的办学实践凸显了大学的其二,西南联大的办学实践凸显了大学的本质,淡化了个别大学的身份,有利于大本质,淡化了个别大学的身份,有利于大学校长对于大学本质的体认。学校长对于大学本质的体认。¢其三,一批学贯
5、中西、兼通文理、以融汇其三,一批学贯中西、兼通文理、以融汇古今中西文化为宗旨,以复兴中华文化为古今中西文化为宗旨,以复兴中华文化为职志的学者职志的学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援。,提供了有力的支援。¢潘光旦(潘光旦(18991899--19671967),江苏宝山县人。),江苏宝山县人。19131913年至年至19221922年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文史与心理学才华。年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文史与心理学才华。19221922年至年至19261926年留学美国。留美4年,他奠定下年留学美国。留美4年,他奠定下了深厚的生物学根基。1934年,
6、回到母校,了深厚的生物学根基。1934年,回到母校,长期追随梅贻琦校长,从此成为清华最重要的核长期追随梅贻琦校长,从此成为清华最重要的核心之一。心之一。¢社会学家、人文史家潘光旦教授,他是社会学家、人文史家潘光旦教授,他是《《大学大学一解一解》》的执笔者。的执笔者。《《大学一解大学一解》》是梅贻琦与潘是梅贻琦与潘光旦的共同创作。潘光旦先生但著述颇丰,可光旦的共同创作。潘光旦先生但著述颇丰,可与与《《大学一解大学一解》》相比照,有利于对相比照,有利于对《《大学一解大学一解》》的理解与阐述。的理解与阐述。¢潘光旦的思想体系被称作“
7、新人文史观”.¢“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将“一体”(生物学)、“一家”(社会学)、“一史”(人文学)贯通起来,成为现代学术史上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进行融会贯通以求创新的大家。¢潘光旦既拥有精深的生物学知识,又有深厚的传统人文根底,对达尔文进化论作出了创造性诠释。¢在学术界,潘光旦亦以通著称。¢一种贯通天人的广义教育学,它将人看作是物种、社会、精神这种贯通的综合体,它关心的是这一综合体所特具有安其所、遂其生的演化与发展。¢他提倡通,通不仅是教育理念,还是一种普遍的人文哲学理念,因为人在本质上就是贯通的、
8、综合的、完整的。三、三、《《大学一解大学一解》》的结构与内容的结构与内容全文共分全文共分1919节:节:¢11--44为第一部分,大学何为?通论教育目的,为第一部分,大学何为?通论教育目的,将大学教育工作归及为将大学教育工作归及为““明明德明明德””与与““新民新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