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182271
大小:107.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7-10
《重庆市习作赛课评课稿(评课后改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渔城山翁:听名师评课—小学习作怎么教?转变教学行为打造高效课堂成就师生精彩——重庆市第六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习作课堂教学竞赛评课巴蜀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名师 谢永龙尊敬的乔老师、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上午好!在这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重庆市第六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习作教学竞赛活动,经过三天紧张精彩的角(jue)逐,即将在这里落下帷幕。借此机会,我代表重庆市小语会,代表本次赛课的评委,向对本次活动提供大力支持和优质服务的沙坪坝区教委、沙坪坝区进修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向为本次活动提供授课班级的树人小学、沙坪坝小学、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南开小学的老师和同学,向参与本次活动的其他所有工作人员,一并表示衷心的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老师们,本次习作竞赛是继重庆市第五届小学青年教师习作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之后又一次成功的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赛课活动。这次习作赛课活动旨在“转变教学行为,促进内涵发展,提高课堂实效。”老师们,如果说前天,当我们沐浴着春天的甘露走进沙区体育馆习作赛课现场时,只是初步感受到一些习作文化的气息,那么,经过三天的习作教学熏陶,这厚重的习作文化气息就如同轻轻拂面的春风,给我们每一个人一种人性流淌的惬意。的确,每次走进沙区体育馆,我们就走进了一个个幸福的习作课堂,带着期待,带着满足,也带着留恋。三天的习作课堂,让我们眼前亮堂了许多,胸臆舒展了许多,心灵清澈了许多……21 渐渐地,习作连同我们自己也变得简单而又深刻,清晰而有丰富,独特而又生机勃勃,质朴而又楚楚动人了。充满着生命本真的情性、个性和人性的习作课堂,让我们沉静,让我们幸福,让我们动容。三天来,我们有幸见证了16位老师在讲台上的教学风采。虽然每一节课只是习作教学浩瀚天空中的一颗星星,但是由于凝聚了太多的呵护,太多的心血,太多的关注,因此有许多风起云涌的景色可以回味,也有许多习作教学的文化时刻温暖着我们成长的历程。下面,受评委会委托,根据本次赛课的主题,我对这次习作赛课活动从“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思考”三部分作如下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转变教学行为,打造高效课堂,成就师生精彩。可以说,这次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习作教学竞赛活动是对全市青年语文教师群体素质的大检阅,是教学的交流和研讨。每位参赛教师都充分依靠了区县团队的研究力量,充分借助了“市级赛课”这个大舞台,充分展示了自己良好的素质,包括知识水平、研究能力、教学智慧、心理素质及舞台风采。我们总的感受是:人才辈出,群星荟萃,令人振奋。一份份详尽的教学设计,一堂堂精彩的教学展示,集中反映了我市习作教学的研究氛围和课堂教学活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让我们看到了我市习作教学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真可谓:群星璀璨,精彩纷呈。我们可喜地看到,习作教学赛课活动已经成为我市小学语文教学同仁共同向往的一顿大餐,成为我市小学语文教学交流的一场空前盛宴,成为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百花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众所周知,“表达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和归宿,也是评价学生语文程度的主要标志。但是一直以来,“阅读中心化,写作边缘化”的语文格局使我国语文课程形成了严重的“重读轻写”现象。为了加强对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保证“表达”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重庆市小语会,把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21 、识字教学单列开来开展竞赛,挑战传统语文价值观,高屋建瓴,高瞻远瞩。评委们一致认为,举行声势浩大的习作赛课活动,就是旗帜鲜明表明我市小语会对习作教学的重视力度,体现了市小语会教学思想和行为研究的重点。不但传递着新课程下我市习作教学研究前进的时代节拍,而且对小学习作教学的人本觉醒、人文弘扬、人性自由,也起着根本性的助推作用;不但及时吹响了我市习作教学革命的“集结号”,而且其蔚为壮观的气势,已经成为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百花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可喜地看到,老师们在此次习作教学比武中反映出了良好的习作教学思想,小学习作教学的许多新理念已经实实在在地在老师们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贯彻执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新课改倡导“自由表达”,“用我手写我心”,让儿童作文回归生命本真,呼唤儿童作文的生命活力在习作过程中的真情投入和倾情投入,要让学生享受自由写作状态,用笔作生命独白与心灵对话:“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们看到,16位老师都放下了对孩子的束缚,积极给孩子创设自由表达的环境,孩子们在充满灵性的课堂里,自由写作,自由挥洒,得到了心灵释放的自由和幸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多数课堂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多数老师都不同程度地践行了新课程的基本思想。在这次赛课中,老师们在寻求习作教学的工具性和教育性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了解决习作教学的“写什么”问题,老师们不约而同地“从内容入手”。不约而同地重视了以开拓习作题材来达到既丰富习作思想内容,又避免习作的规定性带来的说教机械化倾向。潼南的贾悦老师21 让学生在课堂上吹泡泡,营造情境氛围,把客观的“境”(生活、景物)与主管的“情”(思想、感情)自然地融为一体。彭水的张小红老师、秀山的申小艳把游戏引进习作课堂。大足的邱龙英老师、忠县的胡蓉老师居然在课堂开设赛场,让孩子们在课堂扳手劲、吹鸡毛,开县的桂春香老师、涪陵区的王琳老师分别把魔法盒和魔术带进课堂,围绕魔法盒和魔术让孩子们“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北碚的周辉老师现身说唱,加上屏幕上一幅幅的喜庆画面,给孩子们营造了浓浓的温馨的节日氛围,沙区的王兰老师、奉节的杨蓉老师分别把动物和柑桔带进课堂,老师们以直观、真切、生动的场景,启迪思维,引起联想,为孩子们提供了许多可视可感的习作素材。让孩子观察使孩子们作文既解决了温饱,又学会了审美;既解决了“贫血”,又有感而发,文思泉涌,笔下生花。有了充足的写作内容后,写作技巧就不会沦为没有生命的木乃伊。孩子们在经受感染的基础上,迸发出了强烈的写作热情,从而轻松愉快地完成习作任务。准确把握习作教学和训练的年段特点,是习作教学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本次赛课中,我们看到,许多中段老师在作文训练时,大胆颠覆传统和平时习作训练中“整篇练习多、单篇练习少”的做法,多在单项练习如“组词造句、说写片断、技巧的仿学仿练”等方面下工夫。这种坚守或转变,反映了今后习作教学的基本走向。我们小学作文只有先把句段写好了,把基础打好了,到了高段写成篇作文才会比较容易。因此,作文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要拔苗助长。重视习作教学文化内涵的研究和实践,是本次赛课呈现的一大亮点。在课程层面,老师们不约而同地从不同方面关注了习作课程文化:本次赛课是自主选择教学版本,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并允许在原有教材基础上适度开发。我们细读了16份教学设计,发现了五种文化课程:奉节杨蓉的“自然习作课程”;有沙区王兰的“动物习作课程”;有北碚周辉的“传统习俗文化习作课程”;有沙区陈慕阳、垫江陈维开县桂春香的“故事习作课程”;有彭水张小红老师、大足邱龙英等老师的21 “活动习作课程”。这五大课程文化互融互渗,以习作课程的形态展现文化,以课程的方式营建课程生态,充分体现了“作文与自然”“作文与生活”“作文与文化”“作文与活动”的哲学命题。我们可喜地看到,这次赛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市习作课堂教学在转变教学行为方面的一些新动向,一些长期左右我们的习作教学观点和理论得到了澄清。主要表现在:第一,当前习作教学中正在大力倡导的“真实、朴实、踏实、扎实”的教学风格,当前习作教学正在大力追求的“有效、实效、高效”的教学精神,当前习作教学倡扬的“简简单单教作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习作原则,在多数课堂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和贯彻执行。从现场展示看,渝中区的李婷婷老师、开县的桂春香、沙区的陈慕阳老师、王兰老师、北碚的周辉老师、等老师都能立足习作教学的特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基本做到了一线贯通,一气呵成,体现了大习作观。每位老师都展示了良好的教师素质:亲切的笑容,阳光般的评价,使孩子们沐浴在阳光般的课堂里,体现了大教师观。第二,一些长期存在于习作课堂教学中的花架子开始有了一些质的改变,不少课在摈弃形式,讲求实效上步子较大,每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优化教学,而且效果不错。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一方面普遍注意了习作内容的拓展,一方面注意了习作方法的渗透,注重改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在习作教法运用上,有大足邱龙英为代表的活动作文法,有潼南贾悦老师、涪陵区王琳老师的魔术表演为代表的情景教学法,有垫江陈维老师、渝北范腾老师为代表的想象作文法…………有的一法贯穿,有的多法施教,一法为主。令人可喜的是,16位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循于教法,但不囿于教法,竟至超越教法。另一方面多数老师都注重了年段特点,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还是想象作文;无论是中段,还是21 高段,年段特点都比较分明。同时,16位老师在教学中都能面向全体,循序善诱,较好地体现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三,在教学中,渝中区的李婷婷老师、沙区的陈慕阳老师、奉节的杨蓉、万州的李利老师、渝北的范腾等老师从整体着眼,从内容入手,不着于细节上的昙花一现,不满足枝叶上的修修补补,不屑于形式上的乱花纷呈,不迷信公认的经典与流行,他们立足自我,立足课堂,立足学生,敢于创新,上出了习作的光彩,上出了自己的精彩。第四,在习作指导过程中,老师们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内容的习作课堂,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习作教学活动。垫江的陈维老师、沙区的陈慕阳、王兰老师、渝中区的李婷婷老师等老师在课上积极根据“读写结合”、“说写结合”的基本原则,有的利用教材片段,有的利用课外阅读片段,将口语交际、经典文本、语文实践和习作内容相机渗透,把读与写、说与写有机整合,科学建构了读写联系点,特别是李婷婷老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夸父追日》课文片段中梳理总结出大胆、神奇想象的语句,并将课文经典片段所蕴含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及时迁移到习作训练活动中,形成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她紧扣教材的经典片段举一反三,收到“抓一点,拾一串”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开县的桂春香老师等老师把习作的内容或写作的技巧自然地隐藏在“闲聊”里,把习作的要求巧妙地传递落到笔尖上,把习作的进步撒落在“插话”里,课堂上,老师没有居高临下的面孔,没有死搬硬套的传授,而是像综艺主持人一样,在孩子们中间来往穿梭,和学生融为一体,孩子们脉搏一起律动,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谈话自然无痕地教给写作技巧、激发写作兴趣。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第五,在教学指导过程中,老师们还根据不同的习作内容,采取多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拓展、丰富和构建适合孩子的习作内容,很好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习作教学要打破尘封的课堂,让孩子们关注每一阵秋风的拂面和游走,捕捉每一声痛苦的呻吟和惬意的欢笑。在赛课现场,我们看到,中段的21 老师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基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积极主动开发拓展创新和重构教材。他们以文本的习作内容为平台,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习作要求为依托,打破教材局限,拓展习作空间,补充教材内容,让儿童鲜活、动感的生活自然融入到习作课程中来,引领学生在还原细节中细腻,在洞察联系中敏锐,在探究问题中深化,将习作内容与儿童生活进行自然无痕的衔接,既乡土化,又草根化,还实效化。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潼南贾悦老师的吹泡泡、彭水张小红老师的“贴嘴巴”、巫山县沈利老师对汶川地震故事的深情讲述、忠县互溶老师的吃鸡毛比赛、涪陵区王琳老师的魔术表演……老师们不约而同地通过不同的渠道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课堂。通过情境创设,放飞自由心灵,让孩子们在有围墙的教室里亲近了神奇的自然、感受了伟大的母爱、见证了魔术的奇迹……由于加强了习作的开放体验教学,避免了学生作文虚伪编造、移花接木的问题。尽管孩子们在体育馆面对的是一个有限的空间,但由于老师们教学的无限开放,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世界,形成的习作也是异彩纷呈。孩子们在开放的课堂里学会了做人,学会了交际,学会了表达,学会了作文。评委认为,以上经验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市近年来习作教学的研究成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重庆习作教学的方向。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我们的习作教学就会自然而然地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习作教学就会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我们可喜地看到,这次赛课活动反映出我市青年教师们在习作教材钻研、习作教材处理、习作方法把握、习作教学设计、习作课堂把控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和操作水平都在逐步提高,研究意识都在逐步增强,我市又一批教学新秀正在成长起来。习作教学一直是我们语文老师心中的一块心病。“农民怕干旱,学生怕作文”真实地描述了当前习作教学的现状,孩子们一写作文就‘21 咬着笔杆低着头,收肠刮肚没写头’,“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就连我们很多语文老师也口出怨言:“作文难,作文难,一教作文就心烦。”16位青年老师走上这舞台上,特别是走上习作教学的舞台,他们每个人都承担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尽管习作教学困难重重,但多数老师都展示出了自己的精彩!参赛的16堂课,多数课都有一定的特色,多数课都有亮点,有的甚至是难得的好课,听后让人耳目一新。老师们在课堂上情思摇曳,酣畅淋漓,自由挥洒,透发出年轻教师开拓的意识,不尽的勇气、发现的眼光和思想的力量。他们以精彩的课堂表现,先进的习作教学理念,滋润着干涸的习作教学领地,装点着重庆习作教学璀璨的天空。正是他们的精彩呈现,为我们的习作课堂教学打开了一扇窗,引领着我们步入习作教学的新视界!在这里,我建议老师们用掌声感谢他们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用掌声感谢各个区县、各个学校幕后研究团队为作文教学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可以说,走进沙区体育馆,听15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们上习作课,如听邻家大妹和孩子们娓娓叙谈,亲切和蔼;看唯一的一个男性老师周辉老师在台上深情吟唱,帅气潇洒,就像感受一股清新的朝阳之风,朴实清新。这次赛课中,许多课都上得很温情,让我们听来很温馨,学生很开心,课堂很温暖。每一节课都彰显了较高的素质和理论修养,大家不墨守陈规,广泛吸纳,转移多师,受到了广泛好评。下面,让我们一一走进16位老师的课堂,去回望他们最闪亮的一些瞬间,欣赏他们在习作教学舞台上呈现的精彩:潼南贾悦老师的吹泡泡、彭水张小红老师的“添嘴巴”,以活动为载体,在体验中教方法,无论是“写什么”,还是“怎么写”,都关注细节,注重自然。特别是引导学生学习用新鲜词句去表达,形式新颖,匠心独具。看得出,两位老师和她们的研究团队注重教学细节,注重习作训练。她们的习作课实实在在,简简单单,朴朴实实。巫溪沈利老师选择了“母爱”这个伟大而厚重的温馨话题,营造习作氛围,引领铺陈,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营造出一唱三叹、绵绵不绝的情感场。既将“文本之情”、“教师之情”与“学生之情”融为一体,又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用思想去浸润孩子的思想,使习作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及三维目标得到了得到了有机融通。他用情境教学法,演义母爱,极为孩子孩子们打开了选材的大门,还让每一位还重温了母爱的温馨。课堂上,教师柔情似水,声情并茂,学生情思绵绵,眼泪滔滔。21 开县桂春香老师、涪陵区王琳老师、忠县互溶老师、奉节杨容老师、沙区王兰老师分别用一个“魔法盒”、一个魔术、一片鸡毛、一个柑桔、一条小狗玩转了一个习作大课堂,一个教学大世界。北碚的周辉老师、大足的邱老师幽默风趣,载歌载舞。她们的课把文本、生本、师本演绎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轻盈灵巧,轻松愉悦,轻描淡写,摇曳多姿。沙坪坝区的陈慕阳老师、渝中的李婷婷老师、奉节的杨蓉老师的习作教学,新颖、独特、高效,实现了“从入格到乐学,从基础到创新”的跨越。这三节课彰显的研究价值是:关注并解决了习作教学的“本”“源”,开放并孕育了习作教学的生机,关注并体现了习作教学的特点,营造并优化了习作教学的氛围,落实并彰显了习作教学的精髓,创新并活跃了习作教学的课堂。三节课气氛活跃,教学游刃有余,可谓智慧花开,亮光闪闪。站在文化和哲理的角度上讲,陈慕阳老师、李婷婷老师、杨蓉老师、王琳老师、李利老师、范腾老师的课大器、厚重、维美。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对习作内容进行了敲骨吸水般的解构。主线清晰,课堂活跃,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融合演绎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成为本次赛课的亮点和经典。他们把课上成了一种文化与文学的氛围,不是表面的轰轰烈烈,而是思维与想象的活跃,是一种明澈而清雅的品味,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咀嚼。这是一种高贵的典雅的习作21 课堂。该浓则浓、当艳不让,有厚度、有温度、有深度。这应该成为我们追求和向往的课堂。站在朴实和理性的角度上讲,贾悦老师、张小红老师、申小艳老师、沈利老师、桂春香老师、王兰老师、陈维老师、周辉老师、互溶老师、邱龙英老师这些课简洁、朴实、自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屏幕、一个老师、一群学生,“1、2、3、4、5”,犹如一幅简笔画,线条简单而意境深远。简约的课堂,自然而又惬意,宁静而又悠远,没有烹制“满汉全席”,没有展示“金玉满堂”,没有进行“锦上添花”。较好地剔除了喧嚣与华丽,变得干净而又美丽。我们欣喜地看到,有的课在挑战传统、创新习作教学程式、追求习作课堂实效性上下足了功夫,也收到了是实效。评委一致认为:沙区陈慕阳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习作示范课。她在课堂上精心引领孩子们想象:想什么——开课后她就提出“这是一双什么样的鞋?”怎样想?——她非常聪明地教给孩子们想象的方法:朝前想、朝后想还要“说”起来,“动”起来,并及时配上音乐,打出提示语:会到哪里去?会遇到谁呢?会发生什么事呢?孩子们举手成林,异常活跃。她用教学诠释了这样的真谛:课堂没有极限,想象没有空间。渝中区李婷婷老师紧扣习作三维目标,关注习作要求,并三次分解巧用。巧用读写结合,鼓励大但想象。她巧借课本《夸父追日》的经典名段,在朗读中赏析,在赏析中提炼,在提炼中习得。完成了“读写结合”的价值追寻,也完成了写作技法的价值引领。尤其是“加一加,问一问,想一想”,一个点,一条线,层层递进,别具一格。再加上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她在课堂上专心致志进行习作的思维和语言训练,没有在其他方面去深挖洞,广集粮。她教学调控“亦步亦趋,步步为营,直见性命”,体现了习作课的本色和本味;她的的教学推进“不溢不火,不骄不躁,走向细节”,体现了一个青年女教师的成熟与智慧。奉节县的杨蓉21 老师把一袋奉节柑桔带进山城课堂让孩子们观察,直接挑战当前流行的习作教学程式。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由外到内”的顺序,教学中学生三次观察,三次写片断,三次现场欣赏评改。而杨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进行了有效分解。她采取“故事激趣,诱发兴趣”——例文引路,引领写法——事物观察,逐层推进”的教学程式。边观察,边交流,边起草,边展评。分解难点,逐层推进,逐个突破,很有操作性,给今后教学内容为“性质属类”顺序的文章提供了有效的引领方法。一步步观察,一步步写作,一步步欣赏,一步步评改,条例非常清晰。这样教学,每个孩子都会写得出来。这种把“观察指导,自由表达,习作展评交互进行的课堂,很实在,学生都能沉入课堂,而且是全身心投入,都在看,都在说,都在尝,都在听,都在写,一步一个脚印,课上得很轻松,却非常实在。这些课带给我们的思考价值和研究价值是:1、习作指导怎样处理规范指导和自由表达的问题;2、怎样充分利用例文引路;3、写作提示只要落实,只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学生容易自由表达,自由创作。因此,精心设计提示语,从儿童出发,从内容出发,从需要出发,学生写出来的习作就会有质量。4、习作教学的四个环节“审题,构思,起草,修改”。其中,“构思”环节最难突破。因为小学生的心理智能、空间智能还比较弱势。本次赛课中许多老师在这个环节处理不力,有的虚晃一枪,有的浅尝则止。而李老师、陈老师、杨老师,包括万州的李利老师在这个环节上都不约而同地进行了有效的实实在在的指导,既巧妙引领,又规范指导,既突破了难点,又增强了习作教学的有效性。5、怎样在“习作指导、例文分析、习作讲评”中把教学目标贯彻到底的问题。我们可喜地看到,沐浴在习作教学的快乐课堂,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习作素养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孩子们在习作课堂幸福地成长。21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主渠道。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智慧奉献,使孩子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修改能力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们常常看到,每一节课上,孩子们都兴趣十足地参与习作教学,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习作作品,他们喜欢看,喜欢说,喜欢写,喜欢评。沐浴在习作教学的快乐课堂,孩子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修改能力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们常常看到,在很多课堂上,由于老师精心引领,孩子们习作自信心不断增强,作文已经成了学生一种需要和享受,一种幸福和快乐,文字在孩子们的心里成了自由的、活泼的、动人的、美好的像小溪一样清澈、欢快的精灵。据我们在课堂上观察,绝大数孩子都参与了整个学习活动,而且效果很好。孩子们乐于表达,畅所欲言。在王琳老师的课堂,一个男孩用三分钟口述一篇习作,出口成章;也在王琳老师的课堂上,一个女孩用12分钟写了350字左右的习作,文从字顺。课堂上,他们敞亮多思的心怀,随着心灵的涌动、情感的喷发而热血沸腾,有的甚至载歌载舞,飞出了一个个带着体温的文字。在陈慕阳老师的课堂里,可爱的小男孩居然随口说出了“去玉树救灾”这样感人肺腑的话语,童心可爱,大爱无边;在李婷婷老师的引领下,孩子竟然说出了“我会变成厕所”这样急社会所急,想沙坪坝所想这样令人感动的语句。在沈利老师的课堂里,一个男孩读着自己写母爱的习作,竟然泪如雨下。我们听着孩子们撰写的一篇篇美文,我们也温馨地沐浴在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大海里,使我们也仿佛回到了激情四扬的精神家园。评委一致认为:把理念放进心里,把作文还给孩子。面对这些高深而厚重的习作理念,我们更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以阳光的心态去抚摸其内在的温度和生命的刻度,并理性地去发现审视这些理念留给今天的我和明日的你的重大价值,去迎接小学习作教学更加灿烂的未来!我们可喜21 地看到,老师们在教学中自觉寻觅、创新、践行习作教学规律,并总结提炼出了一些具有广泛推广价值和运用价值的习作教学经验成果。本次竞赛要求规定:中段习作上一个课时,高段习作20分钟指导、20分钟评讲,用2个班学生。本次参赛的16节课,总体看教学时间分配恰当、紧凑、有效。12节中段课,每节约15分钟的指导,15分钟写作,10分钟的讲评,一个课时当堂完成。4节高段课,20分钟指导课,40分钟写作,20分钟的讲评课,两个课时完成。16节课的实践证明,只要目标定位明确、准确,指导得当,中段当堂完成200字左右的习作片段,高段两堂课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是能做到的。有的课,既完成得较从容,而且还很有质量。习作教学的起点是儿童对作文的需要和兴趣,因此,习作教学的开课十几分钟最为关键,也最费心思,它关系到学生“想不想写”“有没有东西写”的问题,而且这两个问题又与“能不能写好”密切相关。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精心创设情境,用自己手中的火炬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圣火。时间安排10—15分钟为宜。中年级习作教学,每一节课几乎都是按照“观察指导——自由习作——习作展评”的教学程式在进行。我们把这种程式换个说法,就成了习作教学的三大模块:“感悟”模块——“表达”板块——“分享”模块。因此,评委一致认为:习作教学时间的安排和教学程式的使用虽然只是一个表象,但其背后隐含的是执教者的习作教学理念,这一理念直接影响执教者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因此,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程式:用程式,但不程式化。合理分配习作教学时间,向40分钟要质量,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保证。老师们,这16节习作课像悄然飘来的缕缕清香,让我们神清气爽,意犹未尽。拨开课堂上那层层叠叠、纷纭复杂的习作教学表象,站在课程观的高度,理性回望和审视这16节课,我们发现:这次有的老师心中贯彻新课程的热情与课堂上展示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间似乎还有一定的距离。习作指导,有的教师的讲解扁深、要求过21 高、内容过难,超过了学生心智发展水平,使学生感到有压力、有距离;有的课教师讲得多,学生互动少,造成课堂压抑;有的课在确定“写什么”方面,对题材限制过于狭窄,开发拓展力度不够,视野不够开阔明朗,学生思想受到束缚,思维没有完全打开,主动性自然无法发挥;有的课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创新,看不出课堂上有什么突破;有的课缺乏对写作知识技能的自然、贴切、有效、个性的指导;有的老师评讲作文时语言大众化、模式化、成人化。纵观16节课,评委一致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老师们关注:一、理念层面上对儿童生命状态的忽视1、强调习作“共性”,丢弃儿童“个性”:本次习作教学,每个参赛老师都有自己的套路,比如如何引导学生审题、选材、表达,对于这些套路似乎每个老师都耳熟能详,这些不可否认。但是,有的习作课,忽视了学生的零起点,忽视了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心智特点。2、追求本体“真实”,淡化儿童“有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可以这样说,“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已经成了当前作文教学天经地义的重要价值取向。本次大赛老师们都非常重视这个“真”字,但有的课却弱化了作文“用”的功能。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写作文?评委倡导:在习作课堂上凝神静气地为学生营造一种安静而具有童趣的教学生活场景,使习作教学保持童真、童趣、童味,留住童魂,拨亮童心,唱响童谣,创造童史,这不应当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应该成为我们每个教师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二、实践层面上儿童行为的缺位在实践层面,在一些看似很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背后,我们却发现了意想不到的缺憾。主要表现在:1、任务驱动,泯没“童趣”:21 有的课上,老师以任务来驱动教学进程,在教师的精心调控下,学生成了“观察的机器”,老师在屏幕上呈现什么,学生就看什么,老师怎么问,学生就怎么答。教师在前面带路,学生排着队鱼贯而入。思维受到限制,写出来的习作必然千篇一律。2、精耕细作,不留“空白”:有的课设计精巧,激趣、观察、交流、拟提纲、写作、评讲,环环紧扣,有的课沿着“审题—明确写作内容—提出写作要求—交代写作方法—范文分析引路—学生作文—交流评讲”这种传统的尘封的没有灵性的教学模式机械重复,更可怕的是,有的老师试图将每一环节细节化、确定化,将通向罗马的条条大路“窄化”为单一的羊肠小道,让学生沿着这条羊肠小道鱼贯而行。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一样,要让学生有自主生存的时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你精心布下多少点,而在于你慧心地给学生留下多少思考的空间。三、习作课堂实效性有待提高本次赛课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假写作现象,比如写作过程不符合写作规律,教师没有真正地介入学生的写作进程,写作的前期准备和后期物化缺少应有的关照和有效的支持等。主要表现在:1、缺少法度:标准含糊,没有参照,实际成效不显由于现行教材对作文教学内容的安排没有非常清晰的作文能力培养序列,所以多数教师对小学作文教学目标缺乏整体的认识,于是在教学中无所适从,随意拔高或降低要求。有的没有吃透教材习作提示,有的甚至被教材本身的一些缺陷所误导,让课堂教学在浅层运行。2、无为而治:注重激趣,指导乏力,实际推进不实有的课堂老师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的创设可谓别具匠心,活动的过程也可谓五彩纷呈,有的课教师语言也幽默风趣,课堂也还异常活跃,课堂表象精彩绝伦。但是,对于如何写好作文,教师却没有真正有效地介入。有的好像介入了,其实是“水上飘”。21 于是学生如何选材、如何构思,不甚明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可见,作文教学不能无为而治。对于刚刚步入写作殿堂的儿童来说他们在作文园地里宛若蹒跚学步的婴儿,他们需要一些拐杖的有力支撑,教师可以在儿童写作实践的困境处多予以点拨、扶持。告诫老师们:作文教学千万别走上“过于”的极端!要适时适度地挥一挥衣袖,作别天空那朵“盲目”的云朵!3、尊重过度:放大主体,发展缺位,实际提高不多有的教师为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对儿童作文中的一些价值取向偏差、遣词造句问题以莫名的宽容而置之不理。应该说,对儿童视角的关注是作文教学的进步。但是,关注过度,太过重视“儿童化”,太过重视“我手写我心”。小学作文教学是一种有目的写作教学活动,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教育的方向。放任自流不是真正的尊重,真正的尊重应该立足儿童作文实践能力发展的有效规律。自由不是放任,自主不等于不要主导,习作训练要减少对形式的束缚,不等于训练没有章法……四、有些课在教学目标和年段特点的定位上存在不当或不准的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句我们教学中的至尊口头禅在有些课堂里打了折扣。尤其是教学目标,是本次赛课存在最大问题: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中目标游离,严重影响习作教学的实效性。有的课目标缺失:有的教案上美其名曰:三维目标。而细细研究,却只有一维目标或二维目标;有的课目标泛化:有的把课程标准里的年段目标原封不动抄录下来作为课时目标和片段练习要求;有的课前后目标脱节:观察指导和习作要求及习作评讲的目标对会不上号;有的课目标流失:有的课堂教学目标四处梦游,一会出现,一会儿连影子都不见了;有的课目标错位:中年级习作要求里边居然出现了高年级的教学目标。各年段的课,不同类型的习作课,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紧扣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如何用时,做到一课一得,得得落实,我们要加强研究。我们的习作教学设计一定要根据学情来进行,我们的习作教学环节一定要根据学情来推进。在这方面,21 李婷婷老师的课目标集中:大胆想象,讲清楚,写明白。同时,老师巧妙分解习作要求,并逐一落实,很有层次性。陈慕阳老师的课紧扣核心目标:把故事写得生动有趣。助推手段:往前想,往后想。说起来,动起来。也很有针对性。五、有些课在推进速度和把控时间上存在不当和不准的情况。有的老师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显得过急,不停地往前赶,缺乏耐心。习作训练是一个慢火、不急不躁的过程,我们的耐心有多长,最后品尝到的香味就会有多浓郁!当学生以经历者、幸福者、享受者的姿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载歌载舞”,就会对写作心驰神往,乐此不彼!个别课由于过于注重情境的创设,挤占了学生交流的时间,导致指导“怎么写”的环节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明明只需15分钟就能完成观察指导,而老师却用了25分钟才高唱凯歌。没有时间写作,造成了教学目标的虚化和弱化。因此,习作教学的情景创设要简约精当,既要避免开门见山,薄情寡趣,也要防止冗长繁琐,本末倒置,这是时间把握的基本原则。六、习作讲评课的质量有待提高。讲评课不要一味沿用李镇西老师的模式。在讲评前,学生潜意思暴露不够。你只看一个学生的习作,共性的问题不知道,教师讲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可想而知。有的课习作展评数量太少,就只有一篇。有位老师10分钟就给一个学生改习作,教学实效性和关注全体学生从何谈起。有的课评改时没有重点,面面俱到,结果,面面不到。翻开小学生的作文本,总有一种莫名奇妙的感动,因为学生的本子上的字迹经常被淹没在老师们用心血凝聚成的“红色海洋里”,原生态意味上的“童言稚语”凤毛麟角。有的老师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习作空白处的学生看不到的“闪光点”,然后用“妙语”“精心”“描绘”,每行每段都留下了教师雕琢的痕迹:从思想到内容,从立意到表达,无不折射出成人的影子,即使成人读了也会拊掌叫好,拍案叫绝,并由衷地赞叹“自英雄出少年”、“师高弟子强啊!”21 在一片赞叹声中,孩子们悄然自问:这文章还有我的影子吗?怎么不像我写的了呢?因此,作为人师,我们不得不深思:关注童心,以人为本,实在是任重而道远!七、中段的课普遍存在轻“怎么写”的问题。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哪些不写,学生心里没数。作文指导四环节“取材、构思、起草、加工”中,“构思”环节指导薄弱。造成的原因,我想,一是受课程标准“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影响,稍一指导,就怕思想不解放。怎样有效处理“规范指导”和“自由表达”的问题?自由表达是对儿童灵性的尊重与感受,但自由并不是不指导,不能走向极端。新课标也不反对写作知识的教学,只是强调:“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习作教学要挥一挥衣袖,作别天空那朵盲目的云朵!二是有的老师确实不知道怎样去指导。在这方面,渝中区的课和沙区的课给我们做出了示范。、八、多数课对教材习作训练的要求关注不够。16节课中,多数课没有关注到教材习作训练的要求。学生没有经过审题训练。多数老师都是把自己读教材后审的题用另外的语言描述后呈现给学生。在这方面,渝中区的课和北碚的课等就做得比较好。九、“读写结合”的有效性、针对性有待提高。一些老师在课上运用了“范文引路”这一环节,我觉得,不可厚非。但是,我们多数老师不用教材上才学习过的熟悉的内容,而是另外到课外书中去寻觅经典片段。要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应该多用教材上的学生熟悉的内容,真正做到读写结合。十、有些教师教学基本功还有待继续提高。包括确立目标、课堂调控、如何面对教学中的意外情况。绝不能因为客观原因而放弃教学。习作教学改革是永恒的话题。我们不奢望通过一次赛课就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我们期盼通过赛课这个平台,让我们今后的作文教学走得更稳一些,走得更实一些。让习作成为习作,让孩子成为孩子,这应该是习作教学永远应该遵循的策略。评委认为:对于习作教学,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无论是作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态、吸纳的心态、成长的心态。、21 评价引领潮流,审美驱动行为。这次赛课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呢?思考一:我们的习作教学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每一次习作课,我们老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要找到孩子们习作知识和能力的起点和终点,找准了起点和终点,目标的建构才可能准确,教学的实效性才可能保证。思考二:如何把握习作教学方法的“度”的问题?写作方法在作前指导阶段,宜“粗”不宜细;而在评价交流阶段,宜“实”不宜虚。思考三:如何构建和达成习作教学的目标问题?小学作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科学建构与有效达成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要根据年段特点,准确定位。既要有层次性,又要有操作性。要瞻前顾后。“瞻前”即要了解学生的起点,“顾后”即要看到学生能走多远。思考四、我们如何去营造朴实、高效的优质习作课堂?坚持八“定”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既求内在绩效,又求远景实现。定位:确定核心理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年段教学目标去定位。定标:确定核心目标,根据课文目标和学生实际去定标。定向:确定主攻方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定法:确定教学方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定点:确定教学支点:切入点、问题点、过渡点、训练点、情感点、高潮点、结束点定度:长度:时间的分配要科学,内容的多少要科学;厚度:厚重、厚实、丰厚;宽度:丰富课堂设计,丰厚教学环节;精21 度:打造高效的作文课堂,老师设计要精心,课堂重点要精准,传授知识要精确,讲解要点要精要,课堂操控要精神;力度……定线:确定教学流程:是一线贯通,简洁明快?还是多线并行:大器厚重?定调:确定教学基调:是静心(思考、写作、修改)还是灵动(心动、手动、口动)?是高昂还是低沉?是快速还是缓慢?思考五:如何把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听课时,不枉此行很激动;回去后,无法操作不感动!我们老师听课后,如何从中吸取和挖掘有效的教学元素为我所用呢?在我们自己的讲台上,最好不要带着镣铐去跳舞,不过,即使带着镣铐也别忘了自己是一个舞者,千万不要戴着镣铐而在讲台上纹丝不动。哲学大师卡缪说:“请不要走在我的前面,因为我不喜欢去跟随;请不要走在我的后面,因为我不爱充当领导;我只期望请你与我同行。”孩子们正走在大路上,我们也走在大路上,让我们携手与儿童同行,与生活同行,与生命同行,和孩子一起同成长!老师们:小语教学是我们一身为之奋斗的事业,尽管习作教学任重而道远,但新课程背景下的习作教学是多元的、开放的,给老师们的创造性教学构建着极大的自主空间,老师们完全可以在自己的习作教学这个大舞台上上演出自己最精彩的教学大剧、人生大剧。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们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文化根基!“转变教学行为,促进内涵发展,提高课堂实效”是我们重庆习作教学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期待。这需要我们至诚的投入,需要我们真诚的参与,更需要我们毕生去追求。让我们携起手来,扛起重庆习作教学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以上发言,集中了评委的集体意见,也有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由于视角不同、观念不同,难免见仁见智,也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敬请指正。21 感谢16位老师的辛劳付出,感谢10位评委的智慧奉献!感谢在座老师们的真心倾听!谢谢大家!2010年4月23日于重庆2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